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

2023-04-30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jlc霄2006.12 经济理论与实践 论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 李 庄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走的是一条以“小城镇”为主的道路,这主要是由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 结构所决定。这吾道路虽然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我国人 多地少,资源相对不l足,在当前应该走资源节约型的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模式;多元城市化模式 [中圈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87(2006)12—0O61一O4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 城市经济的特征是密度大,商品和服务生产专业化,在 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中心,也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 家庭、企业和政府之间以及每种群体内部存在着紧密 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的相互依赖性,以及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企业管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 理o 99F1](P6)很显然,沃纳赫金把城市化理解为农村人El 展中大国,未来2o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 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或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扩 生深刻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 大的过程。国内学界对城市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具 功就是国家的成功。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传 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 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 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 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许 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 多外国学者都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 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_2] I‘’这一定义 列为影响2】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个关键因素。 突出了城市化过程的任务 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 城市化与城市化模式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趋势,城市 一、城市化的本质内涵。 化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包括城市数目的增加,城镇 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 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增长。居民点公用设施水平 师A.Ser&,在1867年提出,但从世界经济的历史看, 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中 城市化进程:在工业革命开始时就已经启动。 的作用的强化等内容 ,,[ l (这一定义强调了城市化 . (一)城市化的定义。 引起的社会后续效应。 对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 (二)城市化的内涵。 不同的理解 前苏联很多学者是从城市化在社会生活 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既有看得 中的作用、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来定义的。“城市化是城 见、摸得着的物质层面,如人口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 市和城市居民在数量上增加,以及城市居民点在国家 化;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如生活方式、价值 生活中的作用提高的趋势。” ”欧美国家由于城市化 观念的城市化。但一般来说,城市化包括如下内涵: 水平很高,专门研究城市化问题的著作和专家反而不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多。最常见的是美国学者沃纳赫金在《城市经济学》中 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 所下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从以人口稀疏并相当均匀遍 人口中比重逐步提高。 布空间、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逐步转变的过程。主要 转变成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 表现为以前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李庄(1975一),男,贵州毕节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硕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内民主。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事现代高效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市化是社会成员加速流动的过程。主要 表现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以及城市人口之间的互相流 动。 城市化不仅不利于工业现代化,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 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 发展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不断 辐射和扩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方 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 一第四,逆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人口郊区化、城市 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它不是城市人口的农村 化,更不足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城区人 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这 体化的过程。 种迁移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 第五,城市化是人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 城市的容量,这往往导致城市就业困难,居住拥挤,环 化。告别自给自足,摆脱小富即安,追求文明进步,崇 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服务费用上升,生活质量 尚开拓进取。人们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自由地进行丰 下降,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使人们又向往 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自律、自强、自重成为社会风尚。 郊区的环境优美、房价便宜、空气清新。这样,原有的 (三)几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性质又发生了变化,新的分散型城市正在形成,其 ’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 特征是地方性的。 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城市化是工业化 第五,再城市化模式,是指人口从郊区又迁往城市 和现代化的伴生物,因此可以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 的城市化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逆城市化模式而 动关系把城市化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言。随着城市居住、就业、生活、休闲娱乐条件的不断 第一,同步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 完善 城市很好地解决了“城市病 问题,许多逆城市化 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发展模式,即城市化与国 的人再回到城市来。 家发展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 中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发展前景 平相协调.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4O年 较一致,农民城市化数量与城市能够提供的就业量大 代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城市化从一开始就是和近现化 体平衡。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市 进程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然而,在2O世纪5O年代以 化模式,它能够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 前,虽然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局 同步发展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种相 部沿海和长江沿岸的一些地区,涌现出了少数的现代 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工商业城市,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是很低 第二,过度城市化模式又可称为超前城市化模式, 的,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 建立时,全国只有69个建制市,约2000个建制镇. 展模式。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 5765万城市人口,1O.64%的城市化率。”『】]I 从1949 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第三产业即传统的生活性、商业 年到2000年的51年的时间里,总的来说,我国的城市 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 化水平是在曲折反复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城镇人口 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大量农 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2000年的45844万人.年 村人口涌入少数大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不能 均递增4.15%;城市化率从1O.64 提高到2000年的 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会造成严重 36.22%,共提高了25.5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0502 的城市病。如,就业困难、居住困难、社会问题严重,这 个百分点。”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真正意义 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上的城市化是从建国后启动的。在2000年以后,中国 第三,滞后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 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快车道。“2001年城市化率达到 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这是政府为了避免 37.66%,2002年达到39.O9 ,2003年达到4O.53 , 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而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 2004年达到41.76。” 到2005年。有专家称已超 市发展的消极的城市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 过了43 。对城市化水平的衡量通常是以城市人口 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的城市化模式,往往会引发诸如工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指标的,如世界银行在评价城市化 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 水平时就认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O 为低 无序化等“农村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是 水平城市化,是早期阶段;达到3O --70 为中等水 滞后城市化模式的真实写照。改革前的中国是这一模 平城市化,称为中期阶段}高于7O 为高度城市化,属 式的突出代表。建国后的3O年中,中 实行严厉的城 于成熟期阶段。日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O 市人口控制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 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接近5o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6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42 ,按此评价,我国城市化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 时期。 城市化本身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规律是事物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规律只能认 识、遵循和利用,而不能改变和违抗,这是一个逻辑问 题。中国的城市化滞后,是多数人的共识;中国城市化 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需要城市化来支撑,也是一个现实的需求。我 们不能因此患上城市化的急性病,人为地拔苗助长,盲 目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速度应该充分考虑国 情、省情、区情。把城市化的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 化水平、市场条件、资源情况、环境因素等有机结合起 来。城市化绝不是意味着把农村人口“化”为城市人 口,把农村用地“化”为城市用地,也不是仅仅让现有的 城市绿起来、亮起来、高起来和宽起来。总之,城市化 的推进速度要适度,宜快则快,宜慢则慢,过快和过慢 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国外的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 点 如。“巴西的城市化率1960年为56 (人均 GNP1049美元),1980年为67.6 (人均GNP2489美 元),2000年为81.2 (人均GNP为3587美元),2003 年为82.9 。” l(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经济 发展水平与巴西1960年的经济水平相当,但是巴西的 城市化率却比我国高出十几个百分点。这种极速、畸 形的城市化给巴西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住房拥 护、环境恶化、穷人增多。当然,城市化太慢也不行,如 果发展太慢,就不能起到促进工业化、市场化的重要作 用,就会限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乡一体 化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近年来发展很快,其增长率居 世界之最,尽管如此,学界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 化还是滞后了。因为如果按照中国现在的工业化水 平,中国的城市化率应该达到45 ~5O 。而中国目 前只有43 。根据专家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 化率将达到45%,203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O , 2050年将达到7o 。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 其城市化率达到7O 用了200年时间,美国用了100 年时间,日本用了7O年时间,韩国用了5O年时间,中 国预计只要用4O~5O年的时间。未来中国的城市化 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相 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 一、对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的理论反思。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可以看 到,中国的城市化模式有别于欧洲,也和其它一些发展 中国家不一样。他们大多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 市化,即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这一过程保障了城市对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城 市特别是大城市快速发展。同时又由于人口规模的迅 速扩大。往往出现“城市病”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模式 在实际上主要采取了以小城镇为主的模式。从建国后 中国城 市化几十年的实践来看,虽然各种模式都有所 发展,但从总体上说,还是以小城镇为主。这可以从中 央的文件和制定的政策得出上述结论。 1978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城市会议制定了“控制 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980年国 务院批转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了“控 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城市发展总方针;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 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 城市为辅,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 必由之路”;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 中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 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1993年l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 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指出:“加强规划,引导乡镇企 业适当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小城镇,建设新的小 城镇”I1998年1O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 略”j十五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 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重大战略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则提出了积极稳妥地 推进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指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 城镇化的重要途径”。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 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 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以上论 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多数文件都 是“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和积极支持小城镇发 展”的基本思路。这种政策在实际中的长期贯彻实施 就造成了中国“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几十年的“以小城镇为主的 城市化模式”在理论界褒贬不一,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 “矛盾”的,即小城镇在为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做出了 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阻碍城市化 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小城镇化模式”的主要功绩:第一,有利于加快农 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有利于解决城乡分割的二 元结构;第三,有利于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过程;第四。有 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第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等 等。 “小城镇化模式”的主要弊端:第一。这种模式不利 于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不利于把“城市化进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行到底”,而是“小富即安”,满足于低层次的城市化。 第二,这种模式忽略了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城市化的持续能力减弱。第 三,这种模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了资源配置 的效率.是一种成本较高的城市化模式。第四,这种模 第三。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 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而不再是对环 境的肆意掠夺和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必 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发展经济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 式不利于区域城市化协调发展。 小城镇模式的优缺点为新时期确立新的城市化模 式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十 五”计划为开端, 的自然系统,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城 市化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不仅要求人类与 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互惠共生关系,而且人类社会系统内 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富裕阶 层与贫穷阶层之间同样存在互惠互荣的关系。 第四,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要求城市要有自己的 个性特征。中国的城市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城市都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开始在反思中重构。 二、新时期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 2000年1O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计划的建 议中指出:“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 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 用,引导城市密集区的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 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 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 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正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200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中在关 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中,把党的十六大报告 应该有自已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市是有生命的, 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有自己 与众不同的特点。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千城一面、 盲目求新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发展前途 的。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城市魅力在于特色。无 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凡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城市都是有特色的城市。那种靠高楼大厦炫耀城市的 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城市魅力不是追求楼层 的高低,而在于它所包涵的文化底蕴。英国皇家建筑 中的“加快城镇化进程”,改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 展”,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 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 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学会前会长伯金逊在访华时曾对中国的同行说:“全世 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化正在趋向同一个 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城市化建设不再 提以小城镇为主,而是要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中 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 多样化和地方特色。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文化城市的 真正原有特色,并且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中国历史 国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要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 础上。选择城市化模式的一条核心原则就是要兼顾城 市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色。既要考虑中国的国 情。又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人多地少,资 源相对不足,更应该走资源节约型的多元城市化发展 模式。这一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如下特征: 第一,多元城市化模式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 镇协调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各种规模 的城市都需要大力发展。各种规模的城市承担着不同 文化传统太可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 虚伪、肤浅的标准和概念的洪水所淹没。” 第五,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整体的进步、 总体的高效程度来衡量,而不是单个区域或局部利益 集团的经济生产率来衡量。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聚集 中心,不仅有促使自己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城市 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 的功能,同时又各有优势。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而不 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只有它们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合 力。此外,中国地域广袤.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具体情 况又干差万别,适宜发展的城市规模也不尽相同。因 此,从宏观上来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发展的 空间和必要。 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 义务。 参考文献: [1]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新华出版社,2005.  .[2]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 [3]杜闻贞.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1987. 第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应立足人的需求而发 展社会,而不仅仅是立足市场而发展生产。我们不能 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发展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 务人民。所以,多元城市化模式的发展应“以人为本”, 即立足人的多样化需求而优化发展,而不仅仅是立足 F4]严书翰.中国城市化进程FM].北京:中国水利 水电出版社,2006一 市场而发展生产。在现代社会,只有人的全面、充分发 E51朱铁臻.城市魅力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 展,才会有一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64 社,2004. 责任编辑刘绛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