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前景分析

2020-03-05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前景分析

***

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工业”,“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应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到2012年底,我国新增发电装机8 0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4.9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年发电量达到14 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发展前景;分析

近些年,煤电矛盾愈演愈烈,局部“电荒”此起彼伏,社会各方面对电力体制改革问题议论颇多,其中要求电网企业打破垄断、输配分开、调度独立,实现电力市场竞争和电价市场化的呼声较高。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以上改革震动大、成本高,会危及电力供应安全,带来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后果,不宜盲目推进。还有人认为,电力是关系我国经济命脉和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电力体制不应照搬国外模式,而应强化国有资本控制和政府管制,甚至对2002年以来厂网分开的成效和必要性提出了质疑。由于各方面认识不尽一致,电力体制改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一、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1882年上海的南京路第一次装机发电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开创了起点,至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

1 | 8

时。从185万千瓦,艰难地攀升到1978年的5712万千瓦,中国用了整整29年的时间。历史,记载下了真实的蹒跚,也同样纪录下一段翻天覆地式的巨变!1978年至今,在几乎同样的时间跨度中,“速度、对比、巨变”,成为异常醒目的突出主题:2007国发电装机规模已达7.18—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12.6倍。激荡的岁月,辉煌的巨变中,数字的强烈对比几乎无处不在:1987发电装机首次达到1亿千瓦——从新中国成立算起,用了38年。但从1亿千瓦发展到2亿千瓦,已大幅度缩减为8年时间……而从5千瓦发展到6千瓦、7千瓦,都分别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从1996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仅为23.052007年底,已达110.63藏、新疆、海南及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到2012年底,我国新增发电装机80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4.9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1981年12月,山东龙口坑口电厂正式开工兴建,这是全国第一座中央与地方集资兴建电厂;1993年,国务院证券委批复同意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到美国发行股票。次年,两公司成为中国内地在纽约上市最早的企业;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撤销电力工业部;2002年6月,最后一个跨省电业管理局——华中电业管理局被撤销,标志着我国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50多年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了政企分开;同年12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小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电集团、电力投资集团等——厂网分开、发电侧充分竞争的格局正式形成;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运机制的意见》出台,标志着备受各界瞩目的电煤问题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一大步……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 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 257公里,变电容量70 360MVA。

2 | 8

目前中国基本上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

二、 中国电力当前发展状况

(一)电力需求将稳中微升

到2012年底,我国新增发电装机80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4.9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2%,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电力工业已经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500千伏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线路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将基本形成大区联网,打破各省自我平衡的局面,实现更大区域内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1998年开始城乡电网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完善了配电网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制约城乡居民用电增长的因素。

2013年,随着国家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将企稳回升、总体向好。其中,用电量或将稳中微升。由于经济增长与用电量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面对国内经济平稳增长的宏观形势,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产业,将处于“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全社会电力需求将保持适度平稳增长。预计2013年重工业生产运行将提速,制造业、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将小幅回升,全社会用电量将继续延续去年10月份以来的回升态势,较2012年稳中微升。

(二)装机容量将低速增长

由于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基建新增装机规模将延续下降态势,电力工程投资将进一步放缓,新增电源装机以清洁高效火电项目和清洁能源项目为主。2013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低速增长。其中,在火电方面,煤价的理性回归将带来煤电的进一步融合,但火电投资仍将延续下滑态势,下滑幅度或将减小。在水电方面,随着运营风电收益率的下降,电企对风电投资的

3 | 8

动力也在下降,预测2013年电源投资中有所增长的将是水电投资。而核电方面,随着核电项目的重启,2013年我国核电设备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其它新能源方面,虽然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将引发新一轮新能源发电投资热潮,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由于近年来风电、光伏、天然气等新能源发展速度过快,市场已趋于饱和甚至过剩,2013年新能源发展将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为重点,整体发展以做好做优为主,基建规模和项目投资将趋于理性平缓。

(三)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困局

中国目前的管制体系内,电力作为最大块的国有资产之一,很多部门都不想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现有的电力格局已经完全背离了2002年改革的初衷。

电价监管本是电力监管机构的核心职能,这一职能由国家发改委承担,将直接导致电力工业宏观政策制定和行业规划能力严重弱化;令国家发改委与电监会职能交叉重叠,降低了监管效率。

2006年9月1日,国家电网电力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在此之前,各区域、省级电力交易中心也陆续成立。这标志着由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的全国、区域、省级三级电力市场正式“浮出水面”。

三级交易中心的成立,意味着国家电网公司将成为电力市场建设的主导者。而在区域电力市场内部,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电网系统已经拒绝或拖延向部分区域电监局提供交易、调度数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强势姿态跃然而出。 但此举随即遭到业内质疑,被认为是国网公司方面意图“弱化区域电网”。

(四)垄断的电网

4 | 8

在电力体制内,电网公司是垄断权力最大的部门。用哪个企业的电、用多少,电网公司说了算。而且电网公司自己还拥有相当规模的发电机组。

针对此,2005年4月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这些办法均剑指电网公司垄断权。 根据规定,电网公司不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输配电价将按有效资产核定收入上限,实行最高限价;电网可靠性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必须依法为各市场主体提供无歧视的质量上乘的服务。为了对输配电价格进行有效监管,发改委将会同电监会制定输配电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对于电价,容量电价由政府制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输配电价格由政府按照“成本加收益”的原则制定。销售电价在竞价初期由政府管理;配电与售电分开后,将由市场竞争形成。

在电监会主导下,国内先后成立了东北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和华东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分别在东北、华东区域进行电力交易的试点。

当时确定的体制框架下,国网公司管辖范围内,设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北五大区域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则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5省区域内将原省级电力公司改组为分公司或子公司。 按2002年的改革方案,区域电网公司主要负责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进行电力调度。国网公司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电力交易和调度。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

中国电网建设以省为基础,区域之间是弱连接。据估算,在国网万亿资产中,区域之间电网资产不到5%,区域之间电力交易也非常少。

三、中国电力发展前景

5 | 8

201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全面提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其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对上网电价、煤价、气价、节能环保补贴等电力市场要素产生较大影响。近期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迈出了以市场配置电煤资源的重要一步。

随着能源领域改革进程的加快,预计2013年会有更多向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举措和行动,在宏观调控监管、煤电联动、电煤产运需衔接、脱硫脱硝电价、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等方面出台细化方案和配套机制,进一步促进电力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目前全国电源项目在建规模约1.7亿千瓦,其中火电在建规模约5600万千瓦,2008-2012年全国装机容量年均增长8700万千瓦,结合中电联的统计分析,考虑退役及关停小火电,预测2013年将新增装机容量7000-8000万千瓦,比2012年底的11.4亿千瓦增长6.1%-7.0%。2013年电力市场将企稳向好,全国用电量或将稳中微升,发电新增产能继续收缩,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回升可期,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能继续提升,发电侧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电力基建投资的减缓有利于深化结构调整、做好做优存量资产,电煤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有利于形成煤电一体长效协同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未来几年,我国电力工业规模、水平将跃居世界前列,节能、减排和电力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将遇到许多世界上首次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主要靠自己研究解决。发展中需要许多更先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如节能减排性能更好的火电设备、环保设备、新一代核电设备、大容量水电设备、大型风力发电、新型太阳能发电设备、更高电压直流输电设备、大中型城市先进小型配电设备、高海拔地区水电施工技术及装备等,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使电力技术、电力装备科学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节能减排走在世界前列。这也是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 | 8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在未来,中国的电力将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机遇,我们只有加强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加大科技的研发和投入,对新能源,新材料的投入,如节能减排性能更好的火电设备、环保设备、新一代核电设备、大容量水电设备、大型风力发电、新型太阳能发电设备、更高电压直流输电设备、大中型城市先进小型配电设备、高海拔地区水电施工技术及装备等,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电力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相信中国电力的未来会更加的辉煌。

致谢

衷心感谢我的老师***。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励着我。老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在我学习期间不仅教授我们中国电力的发展,还传授了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都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祟高的敬意。

同时,我也要向身边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论文中某些观点提出和他们的讨论是分不开的。

***

2013年6月1日

参考文献

[1]. 5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2002年。

7 | 8

[2]. 《2013-2017年中国电力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3年2月。

[3]. 朱成章:《中国电力体制改革50年》,2008年6月。

[4]. 何勇健:《如何打破电力体制改革僵局》,2013年5月。

[5]. 国际咨询机构NERA及其联合体:《中国电力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最终报告》,2007年。

[6].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2月。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