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2021-06-19 来源:欧得旅游网


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摘要:通过“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民主平等”、善抓“生成”,提高对话质量等措施,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关键词:师本对话 生本对话 民主平等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标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堂里广泛实践着对话教学。对话教学作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精神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实现的切入点,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曲解了“对话”的内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师生互动频繁,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并有效实施对话教学呢? 一、要重视“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他教学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的朗读、默想,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语文的课堂”。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的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的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教给学

生整体感知文本、深入探究文本、个性思考感悟的技巧。如《故乡》一文,由于篇幅较长,教师有必要把阅读关注点聚集到涉及文章主旨的段落上来。阅读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我”与中年闰土重逢时和离开故乡时的不同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研读,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二、“民主平等”是“师生对话”的前提

教学中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它强调的是师生双方关系的平等化,是真正民主的双向交流。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三、善抓“生成”,提高对话质量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围绕

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末尾,一学生脱口而出“鲁提辖为什么不报官,而要自己去打镇关西”,问题一提出,全班寂静了十多秒钟,然后就听一学生小声回答:“那是因为报了官也没有用。”我异常兴奋地赞赏了那位提问的学生,同时也表扬了那位回答的学生。我继而要那位小声回答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他说:“报官没有用,因为封建社会官官相护,包青天为何历来被赞颂?是因为清官太少了!”我一看火候已到,就不失时机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鲁提辖不报官而自己去痛打镇关西,体现了他粗鲁、嫉恶如仇的一面,换一角度,从当时社会来看,又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样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试想,假如面对这位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视而不见或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学生的思维还会这样活跃吗?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对话”的内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真正地担任起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首席”角色,纠正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偏差,还语文对话教学以它本来的真实面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