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 材料用具:活鱼、纱布、硬纸板 一、提出问题:
鱼的各个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在游泳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二、作出假设
尾鳍控制鱼游动的方向;背鳍保持鱼的垂直,不左右摇摆。 三、讨论探究思路
用活鱼做实验,用纱布和硬纸板捆绑鱼的各个鳍来观察。 四、制作并实施计划
1.捆绑鱼的背鳍和臀鳍,鱼开始失去平衡,不能保持垂直,开始倾斜。
2.用硬纸板夹住鱼的尾鳍,鱼前进受阻碍,而且不能转弯。 3.捆绑住胸鳍和腹鳍,鱼失去平衡,发生侧偏。 五、结合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背鳍和臀鳍:垂直波动,维持鱼体平衡,使其直立,不至于歪到一边。
尾鳍:左右摆动,推动鱼体前进,控制鱼体前进方向。
胸鳍:当尾鳍不动时,胸鳍可推动鱼体前进。也可以使鱼体转弯(一侧胸鳍摆动时鱼体向不动的一侧转弯)。 腹鳍:保持鱼体稳定。 六、课外资料
对于大多数的鱼,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1.鱼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 2.鱼鳍是鱼用来防御敌害的
3.鱼鳍是鱼招引注目的“美丽外衣” 4.尾鳍是鱼前进的“动力装置” 5.尾鳍有决定运动方向。
评价策略是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并不是由主体性策略、形成性策略、全面性策略、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策略简单地堆砌而成的,而是由各种策略形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在具体实验教学情境中发挥作用。因此评价策略和具体的实验有效结合到一起才,形成可执行的教学设计方案,评价策略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学生实验从其教学特点来看又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验,在评价策略上侧重点也不太相同
探究性试验是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倡导学生自主设计、积极动手,鼓励学生表达和交流。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为例,综合利用评价的主体性策略、形成性策略、全面性策略、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策略,针对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步骤,在实验中设置自评、自我反思、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并把实验报告单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档案,是发挥评价的反馈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鱼的运动,了解鱼鳍的作用 实验材料:活鲫鱼3条、玻璃缸、剪刀、水。 方法步骤:把3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丙3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内,先观察它们的运动状态,为下面实验作对照。 首先把甲缸内的鲫鱼剪去胸鳍和腹鳍,放入水中,看它游泳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接着剪去乙缸内鲫鱼的背鳍和臀鳍,放入水中,看它在前进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再将丙缸内的鲫鱼剪去尾鳍,放入水中,看它在水中活动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甲缸内的鱼因失去胸鳍、腹鳍而使身体翻转。说明胸鳍和腹鳍有平衡身体的作用,使鱼保持垂直状态。 乙缸内的鱼,常使身体侧面朝上,这证明背鳍和臀鳍也能起平衡身体、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丙缸内的鲫鱼,前进速度变慢,并增大尾部摆动幅度和频率。说明尾鳍有推进身体快速前进和快速转向的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各鳍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鳍的作用。在实验的对照观察时,还可看到胸鳍也能改变游泳方向。如左侧胸鳍摆动时鱼向右转动,右侧胸鳍摆动,鱼向左转动,尾鳍快速向一侧摆动,鱼体立即向该侧转去。所以对一条完整的鱼来说,在游泳时,鱼体的平衡,运动是各鳍协同作用的...... (本文共计1页) [继续
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合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3.通过观察蚯蚓,认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实验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1. 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实性。制作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器具。(参考课本14页图)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粘液?
(3)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地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4)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并注意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2)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其运动。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前、后)固定,身体(前、后)变(粗、细),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前、后)固定,身体的(前、后)变(粗、细),后部向前移动。蚯蚓运动的速度较(快、慢),(有、无)声音。
(3)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能、不能)向前运动,速度(较快、较慢)。
(4)观察蚯蚓的的运动。
①观察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观察它的身体粗细、长短的变化: 。
②观察蚯蚓在玻璃板上的运动,看看它的身体比在糙纸上运动: ;运动速度比在糙纸上 。 ③比较蚯蚓在糙纸和玻璃板上爬行的速度;
A.请你在动手测量前思考,怎样确定蚯蚓爬行的起点和终点?
。 B.测量在3分钟内,它在不同质地的板上爬行的距离,并将数据填入记录表内。
实验记录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糙纸 玻璃板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
小组讨论: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
【实验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棉球,醋,手电筒。 方法步骤
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节和环带。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用手指在蚯蚓身体腹面抚
摸,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蚯蚓的体壁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 义?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把活蚯蚓放在一张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在观察过程中,应注意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
(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蚯蚓体表)。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没有声音?把蚯蚓
放在玻璃板上,看它移动的快慢(与它在粗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3.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用手指轻轻地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 把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然后再把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后端附近,看它分别有
什么反应。再用这个棉球触及蚯蚓的体壁,看它有什么反应。
用手电筒光照射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 讨论:1.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板上是快还是慢?为什么?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的体壁始终保持湿润? 3.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有什么特点?
[实验三] 鉴定骨的成分
目的要求
知道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材料用具
大鱼的肋骨或小动物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15%的稀盐酸,
清水,火柴。
方法步骤
1.骨的煅烧
用镊子夹住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观察骨的颜
色变化。待骨变
得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2.骨的脱钙
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15%的稀盐酸中,过15分钟左右,用镊子
夹住肋骨,看它是否变得柔软了.如果已经变柔软,即可取出,用清
水洗去盐酸。试一试,能否将这根肋骨弯曲或打成结?
讨论
1.煅烧骨和脱钙骨各有什么物理特性?
2.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