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浅述

2021-11-23 来源:欧得旅游网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和存在问题、原因及引发的结果,针对原因对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进行了对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形势下价值观教育方法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关键词:人生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受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如何根据当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故他们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大部分属于90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学校多年教育下健康成长;他们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现象,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1.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化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面对纷繁多样的外围世界,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理智、客观,倾向于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判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倡导个人应当把国家、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应首先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轻视个人的物质利益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化,理性地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总体上说,他们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未来人生规划明确,勇于为实现理想而付诸于实际行动。他们重视和强调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的现实利益,追求切实利益的最大化。从过去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受。‘健康’、‘家庭’、‘金钱’被许多大学生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宝”:“家庭幸福、生活优越”、“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成为大学生们最推崇的处事和生活方式。”。根据对兰州大学化工学院、外语学院、草地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四个学院188名大四毕业生的就业观的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第一位的问题是收入(97人,51.6%),其次是实现自我价值(55人,293%),排在第三位的是名誉地位(36人,19.1%)。 2.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

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倾向: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开始否定和有所动摇,对于我国能否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表示出疑虑和担心。出现了重物质利益,淡理想信念;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的情况。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的调查表明,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66.1%选择“实用主义”,13.3的人选择“共产主义”,H%选择“享乐主义”,5.1%选择“功利主义”,4.5%选择“个人主义”。3这一调查反馈出当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党和国家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价值取向趋于现实化。2004年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让人痛心不已的是当他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到:“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3.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之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西方的经济、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甚,一方面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全面了解当今时代和世界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也在侵袭着人们的头脑,动摇着人们的信仰。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就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根据对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学生的政治观调查问卷,对“社会主义必定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选题,表示同意的占“60.2%”,表示说不清的占“33.4%”;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走向趋于一致”这一选题,表示同意、不同意、说不清的各占三分之一,分别为32.5%、33.8%和30.6%,对社会主义制度上存在的歧见,不容小觑,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注意。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致使许多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不但不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甚至还出现了逆反心理,产生了抵触情绪。缺少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这些大学生片面、简单地认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就是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大、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社会上不公平不合理等丑恶事情的增多,又极大地打击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热情。而美国、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积聚起来的财富形成的福利社会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又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加上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发生的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经历着反复、曲折,处于了低谷。这一切都让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和质疑,认为我国的发展道路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要优于社会主义。

4.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集体,为集体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 们以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这一点在大学生的择业上主要体现是在择业目标,从“关注社 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的择业意识自我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 社会环境几乎杜绝了大学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处于党、政府、祖国和人民的爱,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 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El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 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大学生的价值本位观念转向自我性。他们自信、朝气、独 立、个性张扬;他们也迷茫、叛逆、惶恐、自我崇尚;他们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注重自我发展,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他们自认为是新世纪的年轻人,他们的一 切都带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5.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 遇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部分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 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此现象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更为明显。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 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是走向社 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就以上谈到的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问题,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27名大学生进行了一 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其中“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果显示,计算机知}只、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而位居前列,而“政治理论”学习却几乎被大学生排在了最末一位,说明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培养训练的倾向十分明显。

6.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爆发者已高消费为荣,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 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此冲击。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他们把高消 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影响到其它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 费,一些人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的犯罪道。所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必行。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极大的推动了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对广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有促的一面,但也有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 原则的?削及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的 情况,使得人们心理出现失衡现象。花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学生衡量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

2.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面对着一个自由开放的新世界,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在以迅猛的速度交流和融汇,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在激烈地冲突和碰撞。这无疑为大学生观察自身和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开创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背景。在推动大学生思想不断解放、思想道德不断进步的同时,各种思想的碰撞也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觉醒,让大学生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意义。西方价值观有其合理的成分,解放、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但其中一些腐朽、不合理的思想也在深深毒害着大学生的灵魂。西方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是“人本主义”,即每个人都拥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它从个人角度出发,肯定个体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私有财产等。“人本主义”崇尚自由平等,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价值及尊严。认为社会的所有权利都来源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基本权利。但大学生不能简单地把人本主义和利己主义(自我主义)看作一回事,只有极端个人主义才和利己主义划等号。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这对于他们开阔思维,肯定自我,树立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观念,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强大推动力,并能够深层次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力,促使他们发挥聪明

才智,增强了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但是如果大学生过多地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集体价值的重要性,就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会始终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个人利益看的高于一切。个别大学生崇尚个人奋斗,却不顾及整体、全局性利益,极端自我膨胀,只想着个人可以出人头地,而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反对任何制约和约束。他们社会责任感淡漠,强调社会对个人发展要求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贡献,出现了道德水平严重下滑的局面。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追求实惠,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具体表现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理想:重个人发展,轻社会义务;重眼前利益,轻长远谋划投 入。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胸无大志,盲目信奉“有用即真理”失去了对长期远大目标的追求,价值观取向功利性非常明显:学习上普遍重视那些可以直接增强就业实力的知识;在专业选择上不是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而是注重个人发展,争报热门、抢手专业;毕业后的工作选择注重的是经济待遇,而不是服务社会,就业口号是“到赚钱最多最快的地方去”。近年来,部分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淡薄,对于传统教育所宣扬的理想信念提不起兴趣,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捞取实惠和实现个人利益上。部分大学生把共产主义理想完全抛在脑后,而把有利、有用当作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有许多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都渗透着功利、务实,他们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自己功利目的的一个有利手段,认为入党可以加重个人就业、升职的筹码,导致政治信仰庸俗化了。大学生可以也应当有恰当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如果缺失这种追求,就会失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也势必失去或大大减少建设社会主义的驱动力。大学生通过个人的艰苦奋斗,能够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是光荣的、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但若大学生的这一追求超出一定程度,就演变成了享乐主义。他们信奉及时行乐、尽情享受,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应与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正比,应与大家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相符合。鉴于此,我们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处理好艰苦奋斗和合理享受的辩证关系,通过不懈努力推动当前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西方价值观念中的相对主义,这一唯心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哲学家恩斯特·马赫,他的学说特点是形而上学,片面夸大人的认识的相对性,把一切存在看作是主观、任意的,彻底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与相对主义一脉相通的非理性主义学说,意指“理性所不能理解的”,否定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片面地夸大情感、内心体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关于精神危机的哲学。其代表人物是尼采、萨特、叔本华。这两种学说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走向。受尼采等人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全盘否定才能在新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们对现在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一概反对,认为只有在一张白纸上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迸发新的活力,创造新的历史辉煌。当现实社会与他们所持的理论有悖及发生冲突时,这更让这些深受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影响的大学生因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转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自此一撅不振,不思进取,对人生失去了目标。

3.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和干扰。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困惑,厌倦政治,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

4.全方位的价值观育人格局尚未形成,高校价值观教育滞后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决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也不仅仅只是父母亲的事情,或把价值观教育的成败归结为社会原因,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紧密结合与协同合作,形成整体教育合力。因为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各负其责,互相协作配合,共建统一协作的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整体环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合力尚未形成,教育效果互相矛盾、彼此抵消的状态仍然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急待加强,共同来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和

谐环境。高校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独立的,而是渗透在高校各类知识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存在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的状况是:尚未建立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合机制。在高校中一是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的教育力量呈一种散射状的状态,并未给学生提供持续连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只是单方面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只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高校价值观教育滞后。第一,大学价值观教育的“理想化”。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高等学校价值观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注重现实可能性。过于强调政治上的追求,一方面会引起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者还会引起负面效果;另一方面来说也不能把一种教育模板套压在每个鲜活的学生个体身上。可以把理想信念先进性教育和普遍性教育结合起来,尊重每一位学生个体,增强现实可操作性,才能有力的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第二,大学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与现实社会脱节的价值观教育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丧失应用的活力和说服力。第三,大学价值观教育手段简单单一。目前,大学价值观教育更多的滞留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映着一幕幕呆板乏味的“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传授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茫然无措地聆听着“谆谆教诲”,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失去了该有的教育效果。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可以把教育内容在试卷上阐释的准确到位,口头表达也能头头是道,但在实践中就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甚 至是说一套做一套。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贺敬之先生说:校园文化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一首歌曲、一本书,能够影响我们一辈子。“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大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环境、文化娱乐、社团活动、校风校纪、舆论风气、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其中校训、校风、学风,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群体价值观。有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存在空间,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塑造,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体现为一种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受到感化、熏陶,使无形的价值理念具体化,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高校的价值观教育要求。比如,当学生走进一所具有悠久建校历史的著名学府,校园中高大挺拔的古树、历经风雨的教学建筑,都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这所大学所蕴藏的深厚人文底蕴并为之感染、感化。大学生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对校园文化有其内在的需要机制。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氛围,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开发与选择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以开放的姿态接收国内外、校内外的各种不同文化,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接受其合理进步的成分,剔除其腐朽糟粕。第二,营造和谐的学校环境,通过科学管理、完善的制度、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共同营造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氛围,异彩纷呈、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都起着显性和隐形教育与指导作用,从而在学习和娱乐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学生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学习风格、言行做事风格都与学校的校园文化风格具有连贯统一性。

四.结语

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核心,对行为具有导向的作用。当前,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各种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感到困惑和迷茫,部分同学行为不当更有甚者还走上了人生的歧途。因此,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不仅是全体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何开展好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重要的时代课题,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社会的前进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给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如何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点所在。本文剖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概念和一些基本理论,说明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和存在问题、原因及引发的结果,并对当前形势下价值观教育方法做了研究和探索,重点是尝试把价值观教育和多学科的理论结合起来,尤其是和心理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旨在开阔新的价值观教育视角,并在实际应用上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黄希庭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4.袁贵仁.价值观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