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08年7月1日 14:11:00 | 来源: | 作者:
(2008年5月12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川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我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门安排听取和审议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这是对我省信息产业工作的鞭策与鼓励,必将有力推动全省信息产业发展。受黄小晶省长的委托,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就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作汇报。 一、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福建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近五年来,全省信息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要求“海西建设,首要的是工业的支撑”、“海西要先行,关键是产业要先行”,黄小晶省长强调工业要挑起海西建设的大梁。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经过几年来的奋力爬坡,目前我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全国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我省产业门类中规模最大,带动面和影响面最广的战略支柱型产业。
2007年,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2600多亿元,实现增加值8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省GDP的94%。其中: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通信业完成销售收入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今年第一季度,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销售收入4539亿元,同比增长284%;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36%;通信业完成销售收入793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省信息产品出口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信息产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产业地位显著提升。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位居全国第八位,软件业位居全国第九位,通信运营主要指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网站、域名、网民总数等位居全国四至六位。总体规模位居全省工业系统首位。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五年年均增长216%,居全省工业系统首位,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8%;软件和系统集成业销售收入五年保持年均409%的高增长,是全省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品出口规模5年扩大223倍,在全省外贸出口量中的比重保持在30%左右,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全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78%上升到2007年的94%,对其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12%。2007年信息产业超10亿元企业33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5家;软件企业超亿元企业2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产业对各级财政直接贡献逐年加大。五年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通信运营业创税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迅速崛起的一批自主创新型软件企业,已陆续成为各地财税大户,2007年仅福州市纳税3000万元以上的软件企业就有6家。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全省信息产业企业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为五年前的25倍。
(二)产业实现集聚发展。福厦沿海成为主要聚集区域。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个设区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908%;福州、厦门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约占全省软件业的90%。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全省信
息产业专业园区年产值占全部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70%以上;目前共建成八个主要信息产业园区,其中五个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福厦沿海被列入全国首批信息产业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试点”,福州成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移动通信产品三大产业集群,年产值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70%以上;软件业、集成电路、光电、智能小家电、计算器、卫星电视接收机、电子钟表、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环保电子和汽车电子等小产业集群集聚,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总的看,制造业比重大,信息服务业增势明显。2007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74%;信息服务业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业增幅150%,动漫游戏业增幅338%,软件服务外包增幅60%;基于新技术开发的现代通信与信息服务业务增幅25%以上。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LED、太阳能光伏电池、软件等新兴优势产品产量增长迅速,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区域总体平衡增长。厦门、福州、漳州三个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区域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三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857%,其它各设区市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结构有所调整。计算机、显示器等投资类产品与家用电子电器成为出口主要力量,2007年计算机类产品占全行业出口54%,消费类产品占全行业33%;软件产品出口发展前景看好,2007年软件业出口额比上年增长508%。
(四)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进入全国排名序列的骨干企业增加。2007年5家企业入围“2007中国企业500强”,3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百强,6家企业列入全国软件百强,3家企业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6家企业列入全国电子元件百强,7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制造综合实力前100家三资企业,1家电信运营企业列入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产品市场知名度及占有率不断提高。激光视盘机、显示器等23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五位;10项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94项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企业研发能力取得突破。冠捷科技被评为“中国科技100强”,在2007全球华商高科技500强名单中排名第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企业列入“中国科技名牌500强”名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机、GSM移动手机、路由交换机、继电器以及集成电路芯片、动漫游戏、行业应用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五)对外合作持续推进。吸引外资数量增长。截至目前,全行业吸引外资总额65亿美元,共有三资企业150家,实现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88%左右。其中,累计合同利用台资接近20多亿美元,占全行业利用外资的34%,全省共有台资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60多家,去年台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30%。福厦沿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信息产业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四大区域之一。利用外资水平得到提升。11家世界500强电子类跨国公司在我省投资,友达、华映、西基、大拇哥等一批大型台资企业落户福建,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友达落户厦门就吸引了30多家与之配套的产业链上游企业跟进,今年预计产值将达200亿元以上。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成效明显。22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企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冠捷显示器单厂产量居全球第一,戴尔计算机全球市场份额第三,厦华平板电视产量跻身全球八强。
(六)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五年全省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超过50万个,信息化改造覆盖面广,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年均增幅30%左右。据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已验收项目初步调查测算,我省40%以上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工效提高3—8倍;65%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互联网站,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初见成效。“十五”期间,通信运营企业共投入70多亿元用于农村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实现全省建制村通电话。去年以来实施的“通信信息化助建新农村”项目,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宽带、村村通移动电话,70%建制村实现无线上网,GSM网络的有效面积覆盖率达到95%。社会信息化逐步推开。其中厦门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公积金自动还贷系统、地名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福州市鼓楼区依托“政府呼叫中心”(“12345”,有事找政府),搭建了市民与政府各部门的“社情民意”沟通联系的平台,其服务范围已扩大到“五区八县”,并依托这个平台,提供数字地图、就业指南、法律顾问、保姆园地等特色信息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成立福建省电子商务认证中心、省政务数字认证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发放了21万张企业数字证书和4400多张电子政务数字证书;成立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福建分中心,初步形成一支网络安全应急技术支撑队伍。
(七)通信业发展成效显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省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3%,五年累计完成通信固定资产投资42032亿元,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98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721万门。电话普及率居全国前列。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3291万户,普及率达9249部/百人,其中,固定、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位居全国第5、6位。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全省网站总数达738万个,居全国第6位;域名总数达827万,居全国第4位;网民数达866万人,居全国第6位,其中手机网民数达295万,居全国第4位;厦门市网络商务名列全国前茅。增值电信业务经营企业快速发展。全省增值电信企业达1254家,通信建设参建企业达121家。通信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化、宽带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通信服务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通信需求,电信资费总体水平五年下降54%。
(八)无线电事业不断壮大。台站数量增加。2007年底,全省无线电台站数量已达12万台,五年年均增加75%。基础和技术设施日趋完善。初步建成了“两网”、“两室”,包括无线电监测网、无线电管理综合业务信息网和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实验室、电磁兼容分析室;建成国家武夷山无线电短波监测站,主要用于监测台湾海峡的空中电波情况,为维护海峡上空电磁环境和电波秩序打下良好的基础。无线电管理规范完善。有效保障了无线通信安全,在保持政治稳定、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经济秩序、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确保政府重大活动通信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服务国防建设、加强区域无线电协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闽台协调开始了初步实质性的交流合作。无线电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配合国家在厦门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扩大网络(TD—SCDMA)技术应用试验,目前中国移动在厦门市已建成TD—SCDMA移动通信实验网络基站900多个,厦门岛内外覆盖率达95%,第一、二批3G友好用户约5000户已经开始试用。
二、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利用对台优势,得益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近五年来,全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按照“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四个先行”的实践方向,努力推进“两个先行区”和“三个平台”建设,突出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产业梳理,积极谋划注重运作。精心谋划行动方案,有序有效系统推进,是近年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法。政府、行业、研究机构联手,组织对全省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作深入透彻的梳理和分析,项目、品牌双带动,实施以产业链推进的发展行动步骤,谋划产业发展的运作措施,增强了宏观推动力度。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提出建设全省信息产业“3618”工程(即三条产业链,六个产业专项,一个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八个国家级产业园区);通信业重点建设企业信息化公共平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推广、绿色网络、应急通信、用户满意、
行业诚信建设、海峡两岸电信合作等十项工程。二是制定发展规划。以“3618”工程为主轴,先后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企业信息化、无线电管理等四个子规划;制定了《福建省电信业“十一五”规划》、《福建省应急通信“十一五”规划》、《福建省通信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等多项通信业具体规划方案;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支持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发展目标(全国仅两个,另一个为天津滨海新区),将“支持海峡西岸信息服务业发展”写入《中国电信业“十一五”规划》;争取国家出台了《海峡西岸区域“十一五”无线电管理规划》,作为全国八个区域规划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支持海西发展无线电事业的政策和措施。三是谋划促进产业发展新举措。省政府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出台了30多份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加速了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应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光电、应用电子产品等新型优势产业的发展。仅去年就下发了四份政策性文件,包括《关于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意见》、《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其中,关于光电产业、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的三份政策性文件率全国之先。《关于加快福建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福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可望于近期出台。在加强应急通信、党政专用通信管理和加快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进海西信息服务业发展。
(二)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省系统组织实施项目带动举措,以项目生成为基础,以项目对接为主导,以区域对接为重点,引导全省信息产业朝着链条式的方向集聚发展。一是搭建平台,强化产业链对接。滚动推出“3618”工程项目库,作为产业链招商指南,引导投资集聚。截止目前,信息产业“3618”工程及产业链延伸与配套重点推介项目近千项,其中:在建项目261项,总投资约465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472亿元;闽台合作项目136项,总投资约1480亿元。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4·8、5·18、6·18、9·8等平台,举办各类专场对接会和产业论坛,并开通了福建信息产业人才网、福建信息产业项目网、福建省工业项目成果对接中心,在全国率先开通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之窗,搭建起“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招商平台。2006年至今,共举办15场专项对接活动,现场对接成功260多个项目,并促成本省园区、企业与印度、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协会、企业建立起长期互动合作关系。近两年来,友达光电、捷联大尺寸液晶电视等36项已投产项目,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07年,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比2006年新增产值191亿元,其中由新项目贡献的产值为110亿元,占全部新增产值的576%。二是发展基地园区,引导产业垂直整合。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和设区市政府组织申报国家级基地园区,帮助园区研究吸引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在园区投资相关配套项目,并积极培育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实现产业垂直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配套发展。尤其针对一些新兴产业园区,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如去年以来,立足于南安太阳能级硅材料生产的优势,大力推进南安光电园区建设,不到一年已吸引7个光电企业项目落户基地,总投资达18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70多亿元。三是扶持重点项目,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在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电子商务等领域每年确定约50个重点企业,由省级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公开、公平、有效的原则,通过公开征集项目、专家评审、项目公示等,使有限资金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发挥最大效益。五年来,省政府各部门安排省级预算内财政扶持资金275亿元,并争取到国家部委下拨各类财政性补助或扶持资金38亿元。
(三)培植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继续巩固我省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培植国家鼓励发展和市场前景良好的光电、动漫游戏、集成电路设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
业以及自主创新型产业。一是培植优势产业,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积极引导促进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应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以及光电、应用电子产品等新型优势产业的发展,成效明显。如光电产业正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尤其是台湾平板显示(FPD)行业配套厂商投资福建的热情高涨,友达、华映、东元等三家台湾光电行业大企业已进驻厦门,并跟进100多家平板产业相关企业进驻,使厦门成为大陆对接台湾平板显示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二是培植本土民营企业发展优势,实现投资结构多样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近年来,一批民营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万利达、飞毛腿、三安电子、福大自动化、三五互联等一批民营企业在全国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光微、上润、国光等一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步入先进行列;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瑞芯公司总规模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名;动漫龙头企业网龙公司增长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均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2007年民营企业实现产值440亿元,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220亿元,占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7%提高到11%;软件业220亿元,上缴税收99亿元。三是培植产业布局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差异化发展。积极引导沿海县市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重点、分层次地支持山区县市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区域协作配套,延伸壮大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初步形成福州以显示器为主、厦门以移动通信、数字视听、LED为主、泉州以微波通信为主、漳州以智能小家电、数字视听、LED为主、莆田以电子计算器和中小屏液晶显示为主的发展格局。
(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在信息产业方面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一是组织科技专项,突破关键技术。先后启动实施“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通信技术与产品”、“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和“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广了一批成熟先进的科技成果。其中“软件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的部分研究内容已升级为国家项目;《数字区域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已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二是健全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在积极鼓励、引导省内企业创办技术中心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地引导在福建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在闽创办技术中心或科研机构,并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倡导强强联合,进行共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开展技术合作。目前,设立了27家省级电子信息企业技术中心,其中4家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2家省软件技术研究中心;厦华、夏新等9家骨干企业还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直接面对国际最新信息技术。如厦华两年前就开始在日本、欧洲、美国等高端市场前沿构架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开发平台,打造世界性的创新团队。三是加速品牌创建,强调创新认同。组织实施软件名牌战略,全国率先开展软件名牌产品评选,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鼓励扶持软件提供方和信息化服务商的自主创新产品在本省先行先试,示范推广,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筛选近百种“名优新特”信息产品,其中68种信息产品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依托省内外各类展览平台,全力推介我省信息产业优秀成果、产业链配套项目和技术需求;评选表彰全省信息产业制造业企业十强、软件企业十强和系统集成企业十强,不断增强品牌企业和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立足海西,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借助地处海峡西岸的地理区位优势,坚持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尤其是台湾信息产业技术和资本注入。一是加强闽台港澳合作。借助省软件行业协会、省信息产业商会,省通信行业协会、省互联网协会,积极与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香港数码娱乐协会、台湾区电信工程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因特网协会等开展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拓展闽台港澳交流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出台《“十一五”闽台信息产业对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点对接台湾LED、平板显示、动漫、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软件服务外包等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企业;通过举办对
接会、论坛、博览会、高峰论坛,组织企业“走出去”对接,加速闽台港澳信息产业的合作、分工和集聚。近年来常年性举办闽台港澳产业对接会,其中,海峡两岸LED产业项目对接会、海峡信息通信应用成就展在业界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二是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和产品“走出去”。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与省直相关部门会同有条件的设区市,联合组团,主动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先后与印度、新加坡、希腊、欧盟等国家的行业中介组织建立了联系;成立省软件国际合作联盟,促进我省软件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软件出口,近五年,软件业出口年均增长385%。
(六)有效互动,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两化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于找好行业渗透的突破点,提高信息技术行业渗透能力。一是促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举办各类信息知识培训班170多场次,培训人数约达40万人次,培养了一批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组织展开工业发展“八大战役”,发挥信息产业互动作用,建成“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企业移动信息化平台、无线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以及十多个行业性、专业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先进、优质、特色的综合信息服务,有力支撑了传统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其中,“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加盟服务商达20多家,服务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已达到30多种,注册用户13万多家。据对平台10家用户进行抽样调查,每家企业平均可节约信息化投资85万元。此外,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扶持力度,近三年省企业信息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共扶持200多个企业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积极支持国家信息化试点工作开展,在大型骨干企业信息系统外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认证服务、信用信息服务、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无线射频技术应用等七个重点领域开展试点。二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在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建成老年应急救助网、“家校互联”平台、出租车GPS安全服务系统、全球眼等项目。其中,“公共信息安全工程”、“海上安全信息平台”、“通信定位技术推广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平安福建”建设。三是促进农村信息化。组织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宽带进建制村、农村通信畅通、农村文化和党建资源共享、海上渔业安全应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公共平台、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推广等八项工程,同时积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武夷山市通过建设“数字武夷”新农村信息化工程,建成了涵盖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村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内容的应用系统,带动了“外向型”新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最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星村茶农2007年通过网络销售茶叶达100多万元,三渡村橘农通过网络销售橘子100多吨。此外,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其中:上杭县被列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县,原信息产业部赠送了100多台电脑和一辆农村信息化大篷车;龙海市甘文农场利用原信息产业部试点推广的项目经费安装了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近200套;建瓯市被商务部列为全国首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
(七)服务转型,促进通信行业发展。紧紧围绕向信息服务型转变的目标,加强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全省通信业推出了IPTV、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一大批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快了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等重点业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综合信息服务,促进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发展,积极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试验推广,实现了以话音服务为主的传统业务向集话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现代通信与信息服务转型。2007年,全省通信业非话音业务收入已占通信经营收入比重达3194%。二是积极推进通信行业监管转型。主动把通信行业发展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积极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特别是在村通工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通信、普遍服务等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如率先在全国提供了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条件下群发公益短信服务。三是全面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涉及民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更多、更好的通信业服务惠及广大群众。四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全面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积极推进互联网网站实名制和互联网网站信息备案机制,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去年全省依法关闭违规网站378家;加强网站备案等基础性工作,网站备案率达到941%;加强通信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深入开展打击“三电”设施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管理体系,去年全省派出各类抢修、维护人员163万人次,发出403361万条防范自然灾害的公益短信。在今年抗御雨雪冰冻灾害中,通讯企业出动抢修人员16万人次、采取多种措施抓抢修保通畅,全省灾区没有发生通信全阻现象。五是积极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组织开展“诚信服务、放心消费”活动,认真落实《电信服务规范》,建立信息服务业务经营单位不良行为公示制度;清理电信资费套餐2788个,有效遏制信息服务业务经营单位的违规经营行为,基本实现明码标价。
(八)改善环境,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以打造“服务型、创新型、效率型、为民型”政府为目标,持续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业管理工作上新水平。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成立省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等,通过开展调研和召开专题会议等研究事关产业发展的大事,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经过努力,促成原信息产业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建设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强省和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先行区目标的实现。二是壮大人才队伍。通过在省内外举办IT人才招聘会、网上招聘等形式,为求职者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建立信息产业人才库,设立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吸纳了省内外信息产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实践经验的知名企业家,成为福建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最主要智力支撑;组织信息化优秀服务商及优秀信息主管、软件杰出人才、IT行业十大杰出青年和ICT行业十大青年精英评选,举行软件设计、创意动漫、计算机技能大赛,开展各类高级人才培训以及计算机软件资质考试等,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平台;着力健全信息产业适用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目前,全省有5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和软件等与信息产业有关的专业,通过大力实施校企结合适用人才培养工程,推行3+1培养模式(即三年在高校,一年在大学基地或重点企业实训),促进重点骨干企业与高校联办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三是完善产业法规建设。起草并推动制定《福建省信息化条例》、《福建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福建省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福建省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管理条例》、《福建省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条例》、《福建省无线电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福建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福建特色的信息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四是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成立了省软件行业协会、省集成电路分会、省信息产业商会、省光电协会、省通信行业协会、省互联网协会等,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省动漫协会也在筹建中。
(九)加强监管,维护良好电波秩序。五年来,全省无线电管理坚持“先行先试”,各项工作位居全国前列。一是强化频率和台站管理。全面开展基站清理整顿,在全国率先建成无线电频率台站集中数据库,为频率资源管理奠定基础;在全国率先开展对讲机应急频率资源规划,共储备约7%左右的超短波无线电台应急频率,并按照省、市审批频率、应急频率和特种频率,对现有对讲机频率资源进行规范管理,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用频需求;牵头促成泛珠三角区域无线电频率审批管理机构互认及协调机制,有利于推进区域频率资源管理规范有序。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开通全国首个无线电干扰投诉特服号码96909,成立全国首个无线电管理律师顾问团,建立和完善无线电行政执法队伍,与公安、工商等十个部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重点加强对航空导航、水上通信、防汛防火防台风等业务频率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违法案件400多起,排除各类有害干扰300多起,较好地发挥了“空中警察”的作
用。三是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财力支持我省无线电基础及技术设施建设,包括无线电技术装备在内的固定资产由“十五”初期的6500万元增至目前的4亿多元。四是促进闽台合作。通过两岸无线电协会牵线搭桥,闽台无线电管理部门开始了初步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协调解决了台湾电台对厦门机场航空遇险频率干扰等问题,共同维护海峡两岸空中电波秩序。五是服务国防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军地无线电协调工作,实现军地无线电台站数据库对接,并在中央军委举办的首次以无线电频谱为内容的军演(联动07)中表现突出,受到总参、南京军区、31集团军和原信息产业部等单位的高度评价。六是加快技术研发。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无线电设备检测机构认定,组织研发了无线电智能监听警示系统,并制定《超短波电磁环境评价》省级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电磁环境评估空白。 三、我省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产业发展和产业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一个时期里,受各种因素影响,我省信息产业在新一轮IT产业转移中承接新的、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型项目落户还不够多,全省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显得后劲不强。
(二)信息化带动力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内容、层次还有差距,对经济的推动、带动、倍增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产业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例仅占10%左右,外资企业在本省技术研发投入较少,内资企业受人才、资金和设备等条件限制,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未能充分利用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搭建的平台,扶持本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四)人才资源较为缺乏。高端人才及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在IC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尤为明显。据统计,目前全省IT企业各类人才空缺的岗位约332万人。信息技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和信息产业实用人才短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四、进一步促进我省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卢展工书记指出,“海西要先行,关键是产业要先行”。信息产业是我省的主导产业,也是省政府致力推动的重点。“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将紧紧围绕建设“两个先行区”的要求,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优势,构筑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新平台,加快信息产业集聚,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信息产业强省。规划到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以上;通信业务总量累计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20%,电话普及率达到113%,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电话。
(一)统筹合力推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信息产业依然是发展势头强劲的主导产业,政府将倾力推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加大规划、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一是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引导。根据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战略导向,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系统推进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主要任务的落实,并对规划实施总体情况作全面评估和必要调整;着力转变发展观念,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全局性、战略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研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二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力运作。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等已建成的各类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影响产业发展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增强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用活用足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并发挥好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强对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工业项目用地协调保障,改善融资条件,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四是整合服务产业发展的资源。更好地发挥协会、联盟、研究机构等作为政府工作延伸的平台作用,为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科研、信息服务和咨询等中介服务。
(二)实施项目带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把项目带动举措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以项目提升优势,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以项目推动发展。一是促进生成项目。根据产业链梳理工作的导向,继续完善“3618”工程项目库,围绕集成电路、动漫游戏、新型元器件、光电、新一代通信产品、信息服务等领域,挖掘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动性强、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链骨干项目,积极开展推介,引导企业投资向产业集群方向集聚。二是推动项目建设。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协调服务,及时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促进重点项目顺利投产。今年要大力推进列入省重点预备项目20项,总投资17157亿元,在建重点项目22项,总投资220166亿元。近期要积极推动台湾“富士康”和中华映管两个重大液晶面板项目落地。三是强化园区建设,使之成为项目带动的载体。大力推进福厦沿海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及各类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厦门翔安电子信息产业园、南安光电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的培育和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加快对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步伐,提升规划水平,促进资源融合和产业集聚。
(三)实施品牌带动,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坚持好字优先,大力推动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品牌,影响广泛的服务品牌、带动力强的区域品牌。一是加强标准管理,为创牌奠定基础。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积极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先进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和机制,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扩大出口,进一步提高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标准化培训和宣传工作,吸收和培养一批标准化人才,推广先进典型,适时表彰标准化先进单位和个人,组织企业参加每年“世界标准日”、“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提高全行业的标准化意识;积极申办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技术标准论坛,推动闽台产业标准对接。二是突出品牌运作,抓好品牌生成。继续组织行业品牌评选活动,并借助各类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参加国家级品牌评选,推动更多省内、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管理、保护工作,包括产品及形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产品登记、著作权登记等工作;健全品牌激励机制,在财政资金扶持、政府采购、市场融资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政府对品牌带动工作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三是做大做强品牌,释放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品牌企业或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其延伸产业链,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在持续做强自身的同时,带动相关企业提升质量,增进效益,不断增强产业整体优势,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发展和壮大。
(四)抓住先行先试,拓展闽台产业对接。依托海峡西岸区位优势,抓住先行先试的发展机遇,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展闽台信息产业对接。一是拓展对接领域。认真落实“十一五”闽台信息产业对接规划,巩固闽台信息产品制造业对接成果,加强闽台动漫游戏、集成电路以及其它信息服务领域的对接;不仅吸引台湾资本注入,更要加强台湾产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向我省转移。二是提升对接水平。瞄准台湾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产业领域,尤其是平板显示产业链延伸急需的高端部分“面板”、LED和光伏电子、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等项目,省、市、园区、企业联手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完善对接服务机制。继续加强与台湾行业中介组织联系,组织闽台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发挥“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之窗”的作用,为闽台信息产业界搭建起实时沟通、交流、对接、服务的平台。四是完善闽台对接环境。营造适合台湾信息产业在福建落脚、生根、发展、发育、扩张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开展适应台资企业发展的人才培训等工作,继续落实台商投资优惠政策,采取“一事一策”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突破关键技术,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撑产业技术创新。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加强对产业发展资金的整合力度,推动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行业性
强、覆盖面广、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发展急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实施科技专项,推进重点领域技术突破。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新型元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现代信息服务关键技术、软件关键技术、现代通信与终端技术、大屏幕平板显示技术等5个优先领域进行重点安排,组织实施新材料与器件开发及应用、信息化集成与应用服务、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科技重大专项。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性引导资金的作用以及6·18平台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型企业试点、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推进区域和重点行业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六)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趋势带来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遇,促进我省信息服务业继续壮大。一是重点加快信息服务业六大领域发展。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内容创意产业、软件与系统集成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等。二是完善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信息服务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着重引进创投机构,强化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完善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等。三是推动信息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118项已列入2008—2010年省重点信息服务业项目建设,集中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发挥作用。
(七)加快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和“3618工程”建设,构筑信息产业人才高地。一是加大“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等多种形式,壮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载体;促进已定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参照周边省市做法适时出台行之有效的吸引高端人才政策。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省内重点信息产业企业合作,大力培养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增设当前紧缺和今后需求量大的光电、微电子、动漫游戏、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等专业院系和复合型新型专业,改进高校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历+职业能力”人才;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每年从用于发展信息产业的专项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信息库,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和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劳动人事部门会同产业主管部门联手实施IT毕业生“就业工程”,解决目前客观存在的IT企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与IT类毕业生供给“过剩”同时并存的矛盾。
(八)强化资源管理,促进无线电事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技术进步趋势,为促进社会进步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做好频率资源科学配置、再规划,保护和监测相关频段电磁环境,引导规范用频行为,提高频率资源利用效率。二要加快无线电技术应用创新步伐。在技术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积极推进3G、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三要规范无线电台站设置和使用。推进相关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完善,完善保护航空导航等重点业务频率和全省应急频率的安全使用机制,加强无线电新业务台站设置、蜂窝无线通信基站、“三高”、机场、港口等特殊区域台站设置和使用的管理。四要加强军地、闽台之间无线电管理协调。进一步理顺军地无线电管理协调机制,在确保无线电管理服务于国防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重点加强海峡两岸无线电业界的交流合作,协调解决新时期无线电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同频覆盖、电磁辐射、干扰查处、边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九)整合电信资源,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在继续加强电信市场监管职责的同时,
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是推进“拥政、为民、融合、平安、惠农”工程29个信息化对接项目,促进信息化项目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二是推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与增值业务的合作发展,推动企业与传媒、IT服务的融合渗透,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环境;三是建立创新业务绿色通道,鼓励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增值电信业务领域,扶植发展增值业务领航企业,繁荣信息服务市场;四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宽带接入速度,改善电信网间互联互通质量,积极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与应用,加快IP技术为主的用户宽带接入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推进“三网融合”,争取将我省作为加强互联网属地化管理的试点省份;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引导各类互联网企业加强技术业务创新,持续、深入开展“平安通信”创建活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六是以深入电信体制为契机,优化电信市场结构,促进全省信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