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深化科技翻译工作促进科技信息传播_谈我国现阶段科技翻译工作的形势及建议

2020-07-10 来源:欧得旅游网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深化科技翻译工作促进科技信息传播

王利

———谈我国现阶段科技翻译工作的形势及建议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史浩

[摘要]科技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学习、探讨、吸收、借鉴他国先进技术的桥梁,在加快科技信息转化传播、促进国际信息

提高国民科技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科技情报翻译工作的现状,阐述了科技翻译目前面临的主交流、要问题,并从译者修养、质量监督、翻译工具和审美取向几个方面对如何改善现状提出建议,以期更新翻译观念,改进翻译方法,探讨科技翻译的创新形式。[关键词]科技翻译科技传播翻译工具建议

前言

信息时代背景下,没有充分准确的国际指导性信息作参考,将无从谈起经济决策和科研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预见性。只有在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才能使科研工作立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尽

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运行水平的距离,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然而,不同语言载体的信息未经翻译处理很难实现跨区域传播,或者信息接受者只局限在狭窄的范围之内。科技情报翻译工作在信息利用上起到转化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准确快捷的翻译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促进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利用效果。如何面对新的严峻挑战,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将是科技情报翻译工作一个新的课题。

1.科技翻译的现状1.1时代特点

与传统翻译相比,信息时代的科技翻译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首先,从翻译方法上来说,以较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为特征的全译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变译已呈现出勃勃生机。变译要求译者具

备整体把握和宏观操控能力,包括摘译、

编译、评述等10多种类型,要求翻译工作者对分散、无序的国外信息有所筛选,重视翻译过程中信息

的传递。译者可根据需求,

对国外或国内信息采用扩充、取舍、浓缩、补充、合并等方法,传达信息的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去粗取精,将国外科技发展的现有水平、未来的新动向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迅速而准确地传播给国内的科技人员,以提高科技信息的含金量。同时可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利用效率。

其次,由于英语在信息交流中的优势,近年出现了不经翻译直接借用吸收英文术语的现象,比如大量电脑术语常混用在汉语当中。信息时

代,科技新词汇出现得太多太快,直接

“拿来”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借用原文可以避免误解。直接借用的方法不但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而且更方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另外,翻译工作者的劳动手段也出现了变革,互联网和大量的机器翻译软件作为翻译工具应用于科技翻译工作中,也是现阶段科技翻译的新特色。

1.2现存问题

我国现阶段科技翻译工作不能忽视潜在或已经暴露的问题。科技翻译人员素质尚待提高。科技翻译人员要求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和相当的文化储备,对相关领域信息动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精通各种翻译硬、软件和网络资源工具并具备较好的语言功底。某些翻译工作要求具有双学位甚至双硕士学位人员,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社会对科技翻译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科技翻译等同于一种简单的职业技能,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胜任此项工作的观点

仍然存在。例如,

教育部曾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取消科技外语专业,企事业改革中很多单位撤并了相应的机构或协会设置。这些并不利于科技翻译工作的开展。

2.建议

针对目前科技翻译工作的现状,本文尝试从译者修养、质量保证、翻译工具以及激励机制四个角度提出建议。

2.1译者修养首先,翻译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是做好科技情报翻译工作的首要条件。翻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采用专业术语,力求译文简练、准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次,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技常识。一名科技翻译不可能熟知全部专业知识,工程师所学的知识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用到的也不过十之一二。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所

需要的知识必须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学习获得。

因此,要搞好科技情报翻译工作,必须同时具备充分的中外文语言知识、娴熟的翻译技巧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就不能充分体现技术文献中的“科技语言”,

影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科技翻译具有“信息等价性”和“信息传递

性”这一二元翻译标准的要求。根据信息论的观点,科技英语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语种变换把源语所承载的信息转换成以目标语承载的信息,并以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的过程。换句话说,

科技翻译的最终产品不单单是译文的产出,而是译文的一种再升华。

如下图所示:

原文信息原文信息(由原文承载)(由目的语承载)原文———————————————→译文———————————————→目标语

语际转换信息传递(信息等价性)(信息传递性)

学海无涯,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终身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勤学苦练,虚心求教,专业知识才能不断加深,逐步完成新手到专家的蜕变。

最后,科技翻译工作者应培养强烈的情报信息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翻译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翻译能力,还要求科技

翻译人员要具有强烈的情报信息意识、

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具有判断、分析、识别、整序、传播等信息处理能力。这是一个情报信息人员的

基本素质,表现为对情报信息的敏感、

洞察力强、高速分析判断及出众的决策能力。

2.2质量保证

科技翻译产品必须有规范的质量衡量标准,一项翻译任务必须有规范、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翻译之前,应明确翻译任务和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尽快建立术语库,并根据原文献搜集相关科技资料。对有疑问的术语或有模糊歧义之处征询专家的意见或咨询客户进

行确认。

翻译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项目日程和建立的术语库进行,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由专家组集体讨论解决。利用各种硬软件翻译设备和工具进行初译并进行校对,然后将初稿交付译审,评定译文整体质量。译文交付前应进行再次审查,必要时(文献极为重要或难度较大)进行译文的三审、四审甚至更多,并注意资料的保密工作。

2.3翻译工具

信息时代的科技翻译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翻译方式,最大程度的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带来的便利,尽管机器翻译可能永远无法代替人工翻译。翻译工具主要包括翻译软件、硬件配置和网络。

各种计算机翻译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使翻译工作者从一些琐碎的基础性文字转化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从信息的采集转化转向深加工整理。一些翻译辅助软件和文档处理软件有:舜禹翻译专

门开发的专利翻译数据库、

东方快车、《赛迪环宇通》系列翻译软件、金桥译港世界通、GlobalinkPowerTranslator、巴比伦翻译软件、朗道5.0翻

译软件、

Linux推出《着迷词工2001》翻译软件、金山词霸、东方快车世纪号、通译2000、金山快译、环球使者、环世纪词王、雅信CAT英汉双向翻

译平台等。

其中,雅信诚软件公司推出的“雅信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是一款全文翻译软件,集机器记忆式翻译、语法分析式翻译和人际交互式翻译为一体,将翻译工作中机械的、重复的、琐碎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的人员应配备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等,配合性能强大的服务器以及高速稳定的局域网,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翻译硬件环境。另外,内容较新、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往往需要借助现代情报信息检索技术和国际文献服务系统。翻译人员无需使用传统的联机检索方法,可直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参考文献,或通过网上的“usenet”向国外同行请教,以解决科技翻译难题,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4激励机制

提高科技翻译队伍业务水平的同时,应该完善科技翻译人员的激

励机制。译稿收费标准应符合市场规律,新闻出版(下转第474页

)—473—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试论我国文化与智能建筑发展的关系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肖旭艺

[摘要]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的智能建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本文通过文化现象对智能建筑发展潜力进行分析,阐述两者

新材料和新科技层出不穷,我国的文化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之间的联系,使我们对智能建筑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现在是21世纪,

了一个进一步的提升。对于智能建筑也将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建筑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文化的阐述来了解对智能建筑的影响。[关键词]文化新科技智能建筑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建筑美术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建筑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中国有苏州园林和北京皇家园林等。现在建筑高耸林立,智能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由于中国的智能建筑起步比较晚,中国的智能建筑应该也是参照国外的智能建筑来建造的,吸收好的方面大胆创新。中国可以把智能建筑发展的更好一些。建筑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面镜子。人类几千年的建筑史表明,建筑总是映射出它所处时代的科学

不断发展水平,并且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的人类社会活动需求是建筑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则是实现建筑两大基本目标———功能与美观的手段。

首先我们来谈谈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缩写IB)这一概念,在上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于1984年在美国

这是第一座智能建筑。智能建筑对于人们哈特福德(Hartford)市建成,

的生活会更加重要。不管任何一项技术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改进,智能建筑对于人的需求应该达到更好的满足。智能建筑中需要有高科技。在外观的设计中也可以把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智能建筑更有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文化渊源流长的国家,中国的元素有很多方式得以体

可中国对于智能建筑要求也是现。虽然智能建筑的起源是来自外国,

越来越高。智能设备的设置也要考虑到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实际运行的效果应该把中国文化也考虑进去。现在有很多智能建筑都是国外的。中国在引进这一先进的建筑的时候应该先消化和吸收,再考虑用中国文化元素加以在外观上的改造,这样就更有中国的特点。

在考虑智能建筑系统的整体方面,应该把中国的元素考虑进去。这样的考虑不是表面上的考虑,应该考虑整体的效果。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是生硬去表现中国的元素而是要用科技的方式表现好。中国对于科技的理解也应该是比较深刻的。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高层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拔地而起。这些旅游宾馆、商业大厦、办公大楼、银行证卷大厦等,都需根据不同用途来配备现代化的设备。在现代建筑物内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提供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不仅在建筑物内传输话音、数据、图像,还可与国内外互通信息,查阅资料,实现资源共享,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竞争需要。早在1986年我国“七五”计划初期,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主持制定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这项由中国科学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完成的科研成果,于1991年通过鉴定。

智能化融入于建筑,就成为当今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趋势。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上接第473页)署或译协应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进行市场引导,杜绝恶性竞争。应大力提高对科技翻译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为科技情报翻译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提高科技翻译队伍的社会地位。

3.美学取向

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艺术、加工技巧和科学知识三者的结晶。方梦之教授曾指出:“科技翻译中,科学与艺术同存,文学离不开形象,科学也需要形象,这正是文学和科学的汇合点。”杨寿康教授则认为,优秀的科技文章、科技译文也散发着美的魅力———对称美、流畅美、逻辑美、完整美、精炼美和修辞美。翻译美学博大精深,应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以推动翻译质量向更准、更精、更雅的方向前进。紧张的信息加工、传播工作中,广大的科技情报翻译工作者,如果能获得这种美的体验并以此为译文标准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那么,在获得高质量译文的同时,我们还将收获惬意的、美的无限享受。

结论

信息时代和网络化使科技情报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科技

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者。

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能提供舒适而又安全的室内环境,同时应具有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的建筑外部环境。要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法,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

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

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受益的用户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的设计、良好的效果。要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来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智能建筑还应具有可持续

智能建筑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节能功效。

建筑。他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智能建筑外围护结构:人工变化的能力已发展成自动的,机械的,

“更本能”的自主调节。机动化,甚至智能建筑的“智能”还会更明显的体现在:建筑物能“知道”建筑内

“确定”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舒适、外所发生的一切;能

方便、安全;能迅速“响应”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业主的各项需求。为了使智能建筑得以名副其实,还有必要引入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等技术。总之,智能建筑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使人类生活更加文明化。

中国文化本来就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在现代科技中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向国外出口的高科技中有许多打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中国文化的元素在意识形态和物质上都得到了体

中国文化对现代智能建筑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这里中国文化对智现。

能建筑的影响是中国美术建筑与智能建筑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两者合作产生的。中国艺术家可以把中国元素融入智能建筑之中,这样对智能建筑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我国的文化与智能建筑的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人们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非物质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智能建筑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1]《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操作手册》.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经济科学出版社

[2]侯志伟《.智能建筑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3](英国)迈克尔.威金顿,祖德.哈里斯著《.智能建筑外层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郑光夏著《.建筑的革命》.东南大学出版社领域急需一批观念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科技翻译人员。而信息转化传播中的科技翻译工作不同于一般翻译的简单的文字转换,它对信息产品的形成起到一种转化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信息翻译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时代崭新高效的翻译工具,完善翻译作品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加快促进科技信息更广高效的传播。泛、

参考文献[1]方梦之.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上海科技翻译,1999(4).[2]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郝金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初探.情报科学,2003(1).[4]吕世生.我国科技翻译形势的分析及对策.中国科技翻译,2002(4).

[5]杨寿康.论科技英语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上海科技翻译,2004(3).

[6]曾光.网络环境下的科技翻译.现代情报,2003(6).

—4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