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因素研究分析
内容提要:300-500字
本研究基于对文献资料和个别访谈的总结,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大约为6.19%;大学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易成瘾;根据《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乐群性、独立性、孤独性、抑郁性、自律性、幻想性和攻击性等因素上差异显著。 1 导言
多种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产生与其人格因素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人格因素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相关资料数据来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在多项人格因素上都有差异,这些因素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
通过研究与网络成瘾大学生相关的人格因素,及这些人格因素与网络成瘾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发掘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深层因素,对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决定性意义。
2 网络成瘾动机分析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 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Kraut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Turkle也发现青少年网上交友过多将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Nathan在他的研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表现出显著的抑郁,有轻度的躁狂,并且花大量时间在网上。国内的尹承德、邱建国认为性格偏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而周爱保在用大五人格问卷进行研究时则发现外倾性与网络成瘾成零相关。
虽然现在网络成瘾随着网络的普及日趋低龄化,大学生在网络成瘾患者中的比例也日益下降,但是大学生网络成瘾依然是大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据调查,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大约为6%-10%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疗,抵制网络成瘾,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难以衡量的重要意义。
对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有很多种解释,其中Young认为由于网络
的匿名性(Anonymity)、便利性(Convenience)和逃避行(Escape)这三种特点是造成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因素,他的这个理论称之为AEC模型。而通过对资料,新闻和身边大学生的调查询问,我认为,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甚至不满和网络的平等性、即时性、匿名性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外因。
而“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成瘾的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恢复常态发展,这也就是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这就是网络成瘾行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则认为,青春期的大学生,面临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危机,是心理冲突和矛盾的高发期。此阶段的大学生对于“我是谁,我应该是谁”存在着迷茫和期盼,在网上他们以理想的自我形象出现,在网里隐藏现实的过失与缺陷,按照他们所希望的形象与网友交流、互动,达到理想自我境界,进而造成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产生与其人格因素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人格因素是影响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追踪到历史的资料来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在多项人格因素上都有差异,这些因素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 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因素研究分析 通过各种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不难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中存在一些共性,大学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易成瘾;网络成瘾的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中的乐群性、独立性、抑郁性、幻想性和攻击性等因素上差异显著。与非成瘾学生相比,成瘾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成瘾学生可能更经常体验到孤独、焦虑和不满,并且在生活中较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3.1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对于网络成瘾存在的性别差异,根据性别差异的人格因素方面来说:
一方面,男生相比女生来说乐群性较差,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多不愿和父母、同伴倾诉,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更易到网络寻找支持进而导致成瘾。另一方面,男生实验性较强,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各种网络技巧技能,更容易成为网游高手乃至黑客,而女生往往把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媒介。
3.2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乐群性独立性上的差异分析 换而言之,网络成瘾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如社交障碍、孤独倾向等因
素相关,IAD者往往具有孤独感、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点。网络作为一种非传统的交流媒介,使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良好交流或者难以自我实现的大学生获得了现实生活难以提供的满足。在网络
成瘾与内外向方面,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与非成瘾的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内向的大学生比外向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依赖乃至网络成瘾,非网络成瘾大学生相对更开朗、外向,但各种国内外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国内的尹承德、邱建国认为性格偏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网络成瘾[10],而周爱保在用大五人格问卷进行研究时则发现外倾性与网络成瘾成零相关[11]。国外如Petrie和Gunn研究发现个体人格越趋向与内向,个体成瘾倾向越高,内向性与网络成瘾有高相关[12]。而通过EPQ和大五人格量表研究时,许多学者都发现网络成瘾与神经质呈正相关,而且焦虑水平偏高,情绪不稳定。
综上所述,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和非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乐群性、独立性等人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乐群性弱而独立性强的大学生容易网络成瘾。
3.3 网络成瘾学生在孤独性、抑郁性等因素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学生。网络成瘾往往与个体的负面情绪有关,例如,孤独、无助、愧疚和抑郁等。Kraut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较少和幸福感降低。Turkle也发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生活可能会导致社会孤立和视角忧虑。国内相关研究和调查也显示,网络成瘾组的大学生在忧虑性因素上得分显著高于非IAD组,揭示了成瘾大学生可能比非成瘾大学生更经常体验到烦恼和忧郁,而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的情绪之中,对环境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高文斌等认为,网络成瘾大学生情绪表达的情绪调控能力不足,他们总体情绪智力并不低,甚至对他人情绪的察觉能力相对更高,但对他们情绪过度敏感的同时,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并不够好,无法得到他人很好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现实人及关系中总会遇到了困难,常常处于不良情绪感受中,价值情绪调控能力不足,更加促使了他们求助网络空间进行缓解和补偿。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与网络成瘾大学生在抑郁性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这与国内外研究的结果一致,如Young用zung抑郁测验调查结果显示,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相关,Young用在线调查法结果显示成瘾者IAD者为轻度至中度的抑郁,推测抑郁是导致IAD的一个主要因素;王生卫研究也得出:抑郁、推理能力弱和退缩型人格导致网络成瘾[9]。
3.4网络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在自律性人格因素得分差异非常显著。自律性较低的大学生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的自制能力明显不足,这点在严进宽出的中国大学体制下造成了很多成绩优异,智商超群的大学生,尤其是少年大学生的陨落。在21世纪初,各名牌大学均有学生因网络成瘾造成退学。自律性因素在纪律严明的中学阶段也许不会造成什
么明显差别,但是在大学中,大学生受到的硬性约束较少,大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由自己掌握和分配,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就与自律性较强的学生在利用时间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也显示了成瘾学生的自我制能力和自我激励体系存在很大的不足。与非成瘾学生相比,他们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更倾向于放纵自己行为,在控制上网行为和自己的其他欲望等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3.5 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幻想性和攻击性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幻想性和攻击性比非网络成瘾大学生高,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关注,一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在网络中玩暴力游戏,发泄心理的阴暗面,会模糊道德认识,淡化虚拟与现实的差异,误认为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或者混淆自己的行为到底是虚拟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
可能也通过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甚至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4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关系的分析探讨
在人格因素和网络成瘾的关联关系的问题上,研究两者的交互作用目前逐渐成为主流,到底是某些人格因素导致了网络成瘾的发生,还是网络成瘾导致了或者仅仅是加深了这些人格因素,目前这种孰因孰果的关系还不能确定。以孤独的人格因素为例,Home Net的调查研究,表明发现网络使用的增加能导致孤独水平上升,但是已经存在的孤独特质却不能预测网络使用的增加[13]。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抑郁.推理能力弱和退缩型人格导致网络成瘾[14],对于网络成瘾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庞勇、何明升认为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亲和的关系[15]。扬波认为人格可能是一个知觉过滤器,是对成瘾行为的一种独特反应,在这个模型中,生理因素仍被看作是成瘾病因的来源,但成瘾行为的发展是由成瘾者的反应决定的[16]。杨波在他的《人格与成瘾》中总结了心理学在其他药物毒品等方面的成瘾行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某种人格确实与某种成瘾行为有关系,即人格与成瘾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人格具有跨时间的一直性和跨情景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同样,网络成瘾者也应有相应的人格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可以研究也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17]。 5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易成瘾;大学成
瘾学生与非成瘾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乐群性较差而独立性较强,更易感到孤独,更易产生抑郁性倾向,而自律性较差,在幻想性和攻击性等因素上差异显著。 6参考文献
[1]刘美涓,余华.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J].心理科学,
1995,18(5):295-298
[2]赵鑫.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信息网络中心,2004 [3]顾海根.学校心理测量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79-1826
[4]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15(4):281-283
[5]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93-400
[6]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
[7]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39-42
[8]杨静,顾海根.理科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11卷 第17期
[9,14]王生卫.论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9]尹承德,邱建国.300例网络成瘾行为人格特征调查与研究[J],重庆医学.2006.9
[11]周爱保.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J] 网络教育 (2006)06-0037-05
[12]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28(1):49-51
[13]李望舒.网络人格变异的心理特征及其矫正方法[J].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9期
[15] 庞勇,何明升.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选择性亲和[J]学术交流 2005年11月第11期 [16]扬波.《人格与成瘾》.2006:P70
[17]柳铭心,雷雳.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2005年第11卷第三期,247-253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ehavior, 1996, 3(5):75-79.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ehavior, 1996, 3(5):75-79.
刘小红,李兴民. 儿童行为医学 [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54.
颜世富. 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8-246.
OOKITA S Y, TOKUDA H. A virtual therapeutic environment with user projective agents [J]. 2001, 4(1):155-167 NG B D, HASTINGS P W. Addiction to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gaming [J]. Cyberpsychol Behave, 2005, 8(2):110-113.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n enclitically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ehave, 1996, 1(3): 237-239..
石庆馨,周荣刚,葛燕军.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之间的关系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7): 453-455.
耿耀国, 李 飞, 苏林雁,等.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2):153-155.
池桂波,王声勇,赵德龙.广州和澳门青少年电子/电脑游戏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 22(4): 310-311.
冯秀荣,孟宪新.德州市中学生迷恋电脑网络行为现状 [J]. 中国学校卫生,2004, 3(25):585-586.
DORMAN S M. Video and computer game effect on children and implications [J]. J Sch Health, 1997, 67(4): 133-136.
BORON J,ZYSS T. The world of computer games; a demographic study on prevalence of computer players in secondary students [J]. Psychiatry Poll, 1996, 30(2): 267-2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