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来看,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明太祖认为设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身。
2)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又是什么?
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认为“稳便”的方法是: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
3)你如何评价唐明两朝相权的存废与君权的关系。
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相权的存废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辅佐作用;明太祖则是把君权与相权对立看待,并从制度上废除相权,以此保证君王的绝对权威。
元朝的行省制度:
(1) 概况:
行中书省的简称,全国分设10个行省。 下设路、府、州、县。 另设两个单列行政区:腹里、宣政院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 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小结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绝对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消极:(1)使皇帝的决策是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2)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4)在中国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时候,西方正走向资产阶级民主,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力抵抗列强的侵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