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最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含程序文件)

2022-03-13 来源:欧得旅游网
XX/QEO/QM-2021

XXX有限公司

QMS、EMS、OHSMS

一 体 化 管 理 体 系 手 册

依据ISO9001-2015、ISO14001-2015、ISO45001-2018标准编制

版本号: A/0

编 制: 日期:

审 核: 日期:

批 准: 日期:

受控状态: 受 控

目 录

0引言 0.1手册发布令 0.2.1体系负责人任命书 0.2.2员工代表任命书 1范围 1.1覆盖产品 1.2覆盖范围

1.3覆盖的体系要求

1.4关于ISO9001标准8.3条“产品和服务设计和开发”的说明 2引用标准和术语 2.1引用标准 2.2通用术语和定义 2.3专用术语 3介绍页 3.1公司概况 3.2手册管理 4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总则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方针 5.2.1制定方针 5.2.2沟通方针

5.3组织的机构、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的机遇和措施 6.1.1总则 6.1.2环境因素 6.1.3合规义务 6.1.4措施的策划 6.2目标指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3变更的策划 7支持 7.1资源 7.1.1总则 7.1.2人员 7.1.3基础设施 7.1.4过程运行环境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6组织的知识 7.2能力 7.3意识 7.4沟通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8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2.1顾客沟通

8.2.2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确定 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评审 8.2.4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更改 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8.4外部提供产品服务和过程控制 8.4.1总则

8.4.2控制类型和度程度 8.4.3外部供方的信息 8.5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8.5.2标识和可追溯性 8.5.3顾客和外部供方的财产 8.5.4防护 8.5.5交付后的活动 8.5.6更改控制 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8.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8.8应急准备和响应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总则 9.1.2顾客满意 9.1.3分析评价 9.1.4合规性评价 9.2内部审核 9.3管理评审

9.3.1总则 9.3.2管理评审输入 9.3.2管理评审输出 10改进 10.1总则

10.2不合格与纠正措施 10.3持续改进 11附录

1、组织机构图 2、职能分配表 3、工艺流程图 4、程序文件目录 5、手册更改记录

0引 言 0.1手册发布令 公司全体员工:

公司根据ISO9001:2015标准、ISO14001:2015标准和ISO45001:2018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编制《QES管理手册》(即《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本《手册》是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纲领性文件和行动准则,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也是本公司向顾客或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认证审核的依据之一。要求公司全体员工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落实各项规定要求,各职能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坚决贯彻实施第一版《QES管理手册》,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以实现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

总经理: XXX

0.2任命书

0.2.1体系负责人任命书

为了严格执行ISO9001:2015标准、ISO14001:2015标准和ISO45001:2018标准,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本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特任命 XXX 先生为我公司QES管理体系的体系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 体系负责人的职责是:

1、确保按照三个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与保持一体化管理体系; 2、向总经理汇报体系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3、确保在整个公司内提高顾客要求和基于风险的意识; 4、负责QES体系运行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系;

5、行使和履行公司总经理规定的其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职责和权限;

1

6、负责公司内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监督检查,对各部门QEO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监视测量及考核;

7、负责加强公司各职能部门内部及其与外部的信息沟通、数据分析,以提高体系的有效性。

公司各部门人员必须服从体系负责人的指导,积极配合,共同履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职责,以确保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总经理: XXX

0.2.2员工代表任命书

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公司实际,任命 XXX 同志为员工代表,协助体系负责人搞好以下工作:

1、遵守国家及地方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

2、严格执行劳动法,并不断改善安全设施及劳动保护设施,持续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3、持续开展各级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健康意识及安全管理能力。

4、通过各类检查、审核及有效实施纠正、预防,不断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员工健康安全与企业持续的经营和发展。

5、员工代表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熟悉国家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员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权益而工作。

6、公司应告知员工代表关于他们参与工作的安排,积极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活动。

总经理: XXX

2

1 范 围 1.1覆盖的产品

本手册覆盖的产品:包括35KV及以下成套开关设备及变压器、金属箱柜生产与销售。 1.2覆盖的区域

本手册覆盖的管理体系活动的区域和场所包括技质部、生供部、综合部、营销部等涉及产品的生产及技术现场和销售及服务部门。 1.3覆盖的体系要求

本手册覆盖ISO9001:2015、ISO14001:2015和ISO45001:2018标准的全部要求。

1.4 关于“产品和服务设计和开发”的说明

本公司生产的产品一般是由顾客提供图纸资料和国家标准进行加工,有特殊客户可能涉及到图纸转换或依据客户要求更改图纸及产品标准情况时,将根据客户具体情况,按照8.3条款编制项目的技术任务书,到时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控制。

对于ISO14001:2015和ISO45001-2018的要求不作删减。

2 引用标准和术语 2.1引用标准

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 名词及术语;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2.2通用术语和定义

本手册采用ISO9001:2015、ISO14001:2015和ISO45001:2018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3

2.3专用术语

使用电气及成套开关设备与变压器行业的专业习惯术语。

3 介绍页 3.1公司概述

3.2手册的管理

3.2.1本手册的编制、出版、发放、修改及换版等工作由公司综合部统一归口管理。

3.2.2本手册由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于2021年01月01日起实施。本手册版本为A,依次为B、C……。本手册修改状态为O,依次为1、2、3……。

3.2.3本手册为受控版本,盖有“受控”章,作为受控标识。 3.2.4本手册发放管理

a)公司领导、体系负责人、综合部等持有红色“受控”章的手册,其它部门负责人等持有只读版本电子文件,并进行编号、登记,实施更改控制。

b)向第三方认证机构呈报批准的受控文本,亦实施更改控制。 c)需要时向上级机关、顾客和其它部门提供盖蓝色“受控”章的受控文本,必须经体系负责人批准,并进行编号、登记,不实施更改控制。

d)手册持有人员有妥善保管手册的责任,不得复印、外借、外送;发生损坏和丢失时应向综合部报告,员工调离本公司时应交回手册。 3.2.5手册的更改管理

在执行过程中,员工有权对手册提出更改建议并反馈到综合部,由综合部

4

统一研究处理。对手册实质性内容的修改,由总经理批准,在正式更改前应按原条款执行,任何人不得自行其事。局部更改时,由综合部将更改页和更改通知单通知每一位受控手册持有人。手册持有人得到通知及更改页后将更改页纳入自己的手册中,并填写《手册更改记录表》。将原页码页交回综合部,综合部留存一份,加盖“作废”“保留”标记后存档,其余全部销毁。只读电子版由综合部负责更改。

换版更改时必须在发放新版手册的同时及时收回原受控版手册,除保留存档并加盖“作废”和“保留”标识的手册外,其余全部销毁。

3.2.6手册每年结合管理评审进行一次审核,手册换版要按实际情况和需求,由总经理决定。

3.2.7本手册的解释权属体系负责人。

4 组织环境 4.1 理解公司及其环境

本公司领导层确定了企业目标和战略方向,通过各部门收集信息、识别、分析和评价,公司管理会议讨论研究,明确了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实现质量、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包括国际、国内、地区和本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变动和价格、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以往绩效等相关因素,包括需要考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或条件。

公司通过实施、策划“6.1应对风险的机遇和措施”,明确了环境分析的职责,相应的准则,通过适宜的方法对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确保充分识别风险、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消除风险,降低或减缓风险,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充分利用可能的发展机遇,保证实现企业效益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5

相关方关注公司持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否符合顾客要求,是否适合销售要求,以及生产经营的合规情况。公司明确了影响企业绩效或受到企业经营影响的相关方,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上述相关方的要求。同时每年通过访谈、网站向社会告知企业联系方式和经营情况,持续与相关方沟通,了解相关方需求和要求,对他们的要求进行评审。据此明确公司合规性义务的范围。 4.3 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

公司在策划管理体系时,考虑到公司目前内外环境和影响因素,根据相关方的要求与公司确定的合规义务,结合公司产品、服务、活动、部门职能和公司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在管理手册中明确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范围一经确定,在范围内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管理体系。本公司通过网站、《企业简介》描述管理体系范围,可以为相关方知晓。 本公司适宜边界: a)公司地址:略 b)范 围:略

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4.4.1本公司编制管理手册,按照标准的要求,结合4.1和4.2相应信息,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与绩效,控制不可接受质量风险、重大环境因素及安全主要危险源,包括所需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实施以下活动,确定管理体系所需的领导、策划、支持、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等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内的应用:

a)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和应用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有效控制;

d)确定并确保获得这些过程所需的人员、基础设施、运行环境、知识和

6

监测等资源;

e)规定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责任和权限,并进行沟通; f)应对按照6.1的要求所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g)评价这些过程绩效和有效性,识别更新的需求,实施所需的变更,以确保实现这些过程的预期结果;

h)不断改进过程和管理体系。 4.4.2根据标准要求,结合公司实际需要:

a)公司根据生产和服务过程控制要求,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管理规范、工艺文件、操作规范等体系文件,支持管理体系各过程运行;

b)保留确认过程按策划进行的证据文件。 4.5支持文件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总则

5.1.1.1总经理认识到公司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以下活动体现其领导作用和承诺:

a)在职责方面,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b)制定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并与组织环境和战略方向相一致; c)将公司管理体系要求融入公司的业务过程;

d)促进管理者在体系策划、运行中使用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 e)识别公司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及其更新需要并配备这些资源; f)在公司内进行沟通,确保全员理解有效的管理和符合管理体系要求的

7

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通过考核、培训、分享知识、奖励制度,促使、指导和支持员工努力提高其素质,提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管理绩效;

g)实施各项业务过程,实现公司目标和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h)推动体系的不断改进;

i)明确公司内部职责分工,支持其他管理者履行其相关领域的职责。 5.1.1.2工会确定并保证有一名员工代表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事项。应告知员工代表关于他们参与工作的安排。员工代表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熟悉国家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员工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权益而工作。

5.1.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在总经理领导下公司开展以下活动,证实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a)确定、理解并持续满足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确定和应对能够影响产品、服务符合性以及增强顾客满意能力的风险和机遇;

c)始终致力于增强顾客满意。 5.2 方针 5.2.1 制定方针

总经理根据公司管理体系的边界,制定、实施和保持体系管理方针,方针应:

a)适应公司的质量、环境和健康安全管理宗旨并支持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包括公司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为制定目标提供框架;

c)包括了满足适用要求与合规义务、污染预防和与公司环境保护及健康安全有关的承诺;

d)包括了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以提高绩效的承诺。

8

5.2.2 沟通方针

公司在手册中对方针进行公开声明,在公司内部会议进行宣讲、沟通,全体员工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方针。在与相关方沟通时,可向相关方说明公司方针。 5.2.3公司QES方针

5.2.3.1质量: 以优质的产品,满足顾客要求;

靠满意的服务,提升产品质量。

5.2.3.2环境: 励行节能减排,保持环保生态;

严格遵规守法,实现持续发展。

5.2.3.3职业健康安全: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健康和谐; 突出预防为主,注重持续改进。 5.3 组织的机构、职责和权限

5.3.1总经理应确保建立、健全公司的组织机构,并确保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与沟通,以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见附录一组织结构图,附录二管理体系职责分配表)

总经理按照职能分派其职责和权限:

a)确保QES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确保各过程获得其预期输出;

c)报告管理体系的绩效及其改进机会,特别向总经理报告; d)确保在整个组织推动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e)确保在策划和实施QES管理体系变更时保持其完整性。 5.3.2总经理的职责

a)制定并批准本公司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批准《管理手册》,并对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作整体策划。

b)任命体系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决定组织机构设置,对与体系运行的

9

有关人员,用文件形式规定其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

c)调动公司员工积极性,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提高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意识,促进各项方针、目标的实现;

d)按策划和规定的时间主持管理评审会议,评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e)确定并提供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资源; f)负责应急现场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工作。 5.3.3 体系负责人的职责:

a)确保识别内部及外部风险,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与保持一体化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等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为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c)确保在整个公司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d)负责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e)行使和履行公司总经理规定的其他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的职责和权限;

f)负责组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组织实施纠正、预防措施及验证;

g)负责批准不可接受风险、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h)负责审批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清单; i)负责审核环境及职业健康管理方案。 5.3.4 综合部的职责

a)负责体系文件控制的归口管理;

b)负责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制、发放、更改的控制和管理; c)负责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记录的归口管理;

10

d)负责公司行政后勤和劳务工资;

e)负责管理评审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跟踪验证; f)负责公司人事和培训的归口管理;

g)负责公司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监测;

h)负责公司法律法规标准的识别,获取和更新,以及法规标准清单的发放和管理;

i)负责信息交流的综合管理,以及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

j)负责公司废弃物的收集、分类、标识和处理的归口管理; k)负责办公材料和能源利用的监督管理。 5.3.5 营销部的职责

a)负责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b)负责顾客满意度测量的归口管理;

c)负责销售网点和顾客的信息接收、传递和处理; d)负责国际和国内市场开发、产品销售; e)负责顾客产品的验证和成品库房的管理; f)负责产品安装服务和企业形象宣传。 5.3.6 生供部的职责

a)负责产品实现的策划;

b)负责生产过程的调度安排和生产协调;

c)负责产品的状态标识和材料及半成品仓库的管理; d)负责基础设施的控制和管理; e)负责公司统计技术应用;

f)负责生产现场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污染源的控制; g)负责生产材料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11

h)负责组织对供方进行评审,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及供方档案。对供方质量业绩进行考评,保证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优先采购绿色环保产品;

i)负责编制采购计划,并对采购计划实施完成,进行相关方环保及职业健康要求的告知;

j)负责生产用原材料的管理。 5.3.7 技质部的职责

a)负责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污染源及危险源的监视和测量; b)负责不合格品控制的归口管理; c)负责进行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d)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的归口管理;

e)负责生产现场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监视和测量; f)负责产品工艺文件及模具图纸的编制、以及工艺设备型号及工艺文件的控制,负责技术文件更改的控制;

g)负责编制采购技术文件、检验规程等作业技术文件; h)负责产品生产控制中特殊过程及关键工序的确认;

i)负责顾客提供财产如图纸、工艺要求等技术资料的控制。负责技术文件(包括外来文件)的管理;

j)负责数据分析技术的策划应用与管理;

k)按培训计划负责对从事特殊过程、检验或试验的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资格评定;

l)负责本公司技术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

m)负责组织实施公司重大技术、工艺及质量活动并处理重大质量问题; n)负责对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运行不合格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技术支持。 5.3.8各部门通用的职责

a)负责本部门管理体系文件的使用和保管;

12

b)按规定保存相应记录,负责记录的日常管理; c)准备本部门评审汇报材料,落实管理评审决定; d)提出培训要求,报综合部执行公司年度培训计划;

e)负责本部门工作的质量风险、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 f)参加内部审核,并负责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g)对发生的不符合和潜在不符合情况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h)负责本部门质量风险、环境因素及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识别调查表”,上报综合部;

i)负责本部门潜在事故的预防和紧急情况的处置; j)负责对本部门产生的废弃物分类堆放。 5.4 支持文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 部门及岗位职责及权限

6 策 划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公司在策划管理体系时,考虑到影响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和管理体系绩效的内外因素和公司相关方的要求

6.1.1.1确定与环境因素、合规义务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便:

a)确保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 b)增强有利影响; c)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 d )实现持续改进。

6.1.1.2公司对以下方面活动进行策划:

13

a)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策划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包括规避风险,为寻求机遇、承担风险,消除风险源,改变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分担风险,或通过明智决策延缓风险。实施新实践,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赢得新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新技术以及能够解决组织或其顾客需求的其他机会。

b)确定潜在紧急情况,特别是那些可能具有严重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 c)明确如何在管理体系过程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应与其对于产品和服务符合性的潜在影响相适应。 本公司建立并实施《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明确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要求清单。 6.1.2 环境因素

6.1.2.1本公司在所界定的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并考虑生命周期观点。

6.1.2.2公司在确定环境因素时,已考虑:

a)变更,包括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以及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b)异常状况和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

6.1.2.3公司建立实施《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控制程序》,确定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应在其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控制程序》内容包括以下信息:

a)环境因素及相关环境影响; b)重要环境因素。

14

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与有害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环境影响(机会)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6.1.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6.1.3.1本公司建立、实施并保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以便持续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采取必要控制措施。程序中规定:

a)公司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中考虑以下活动: ——公司经营中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公司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分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工作人员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由本公司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公司及经营活动、使用材料的变更,或工作计划的变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 ——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b)选择危险辨识的方法可采用: ——专家经验+头脑风暴法;或: ——活动、过程+顶上事件法 c)危险因素评价的方法:

——可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评价法)、企业安全性评价、或以法律法规和借鉴安全事故为准则的评价方法。

15

d)职业危害评价方法还可参照以下标准:

——依据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因素》; ——依据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依据ISO4200-1997《高温作业分级》; ——依据LD80-1995《噪声作业分级》。 6.1.3.2危险有害因素控制

应确保在确定控制措施时,考虑这些评估的结果:

——依据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进行确定,以确保该方法是主动性的而不是被动性的;

——规定对风险进行识别、确定控制优先顺序和文件化,适当时应包括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在确定控制措施时,或考虑改变现有的控制措施时,应根据下列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a)消除; b)替代;

c)工程控制措施;

d)标识、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 e)个体防护装备。

6.1.3.3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应确保所考虑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所确定的控制措施。

当活动或过程发生变更,应在引进变更之前辨识在活动或过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其活动中与这些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6.1.3.4应记录并保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确定控制措施的结果的文件,并定期进行更新。 6.1.4合规义务

16

a)本公司通过与有关部门联络和网上检索等方法收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等要求,组织各部门对照要求逐条核对,建立适用法律法规和要求清单,注明适用条款与具体要求,并根据法规修改,持续更新。

b)将这些合规义务纳入到公司产品、服务和活动的管理规范或标准中;传递给员工和相关方。

c)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时考虑这些合规义务及其变更。

6.1.4措施的策划

a)针对公司各项业务活动涉及的不可接受质量风险、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安全危险源制定目标指标实施方案,并基于风险和机遇的分析结果进行控制,并实施绩效考核,确保遵守相关义务。通过考核监测评价这些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b)策划这些措施时,考虑到公司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6.2目标指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2.1公司策划并制定了QES目标指标,并在相关职能、层次和过程进行分解。

a)目标策划,变更和实施中应与方针保持一致;

b)可防止质量、环境及健康安全事故发生,能防止人身伤害与健康损害; c)在建立和评审时,考虑到适用的要求,如;法律法规要求和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及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有关的相关方的观点;

d)与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以及增强顾客满意相关,予以监视;予以沟通;适时更新;

e)为确保控制效果,对不可接受质量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方案,予以实施并评审,更新;

f)公司保留有关目标的实施和考核结果的记录。

17

6.2.2策划如何实现目标指标时,公司应确定:采取的措施;需要的资源;由谁负责;何时完成;如何评价结果。包括用于监视实现其可测量的目标的进程所需的参数。将实现目标的措施与效果融入业务考核。 6.3变更的策划

当公司确定需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应对变更活动进行策划并根据4.4要求系统地实施。应考虑到:

a)变更目的及其潜在后果; b)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c)资源的可获得性; d)责任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 6.4 支持文件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调查表 风险清单

7 支 持 7.1 资源 7.1.1总则

公司应确定并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应考虑:

a)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和约束; b)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的资源。 7.1.2人员

公司确定并配备所需要的人员,以有效实施管理体系,包括过程运行和控制。管理人员负有完成管理体系绩效的责任并予以考核。 7.1.3基础设施

18

为确保产品和服务合格,公司确定、配置和维护过程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

a)建筑物和相关设施; b)生产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 c)运输车辆; d)信息和通迅技术。 7.1.4过程运行环境

7.1.4.1公司根据产品和服务特点,确定、提供并维护过程运行所需要的环境,包括温度、热量、湿度、照明、空气流通、卫生、噪声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如工作压力、过度疲劳、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如非歧视、和谐、无对抗,以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7.1.5.1总则

为了确保各项输出有效,公司确定了需要监视或测量的活动,并提供所需的资源。包括:

a)适合特定类型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b)监测设备得到适当的维护,以确保持续适合其用途; c)公司保留监视和测量资源的技术资料和必要的校准等信息。 7.1.5.2测量溯源

当要求测量溯源时,或公司认为测量溯源是信任测量结果有效的前提时,则测量设备应:

a)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保留作为校准或检定(验证)依据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b)予以标识,以确定其状态;

c)予以保护,并对其予以维护。防止可能使校准状态和随后的测量结果

19

失效的调整、损坏或劣化。

适当时,组织应确保使用经校准或经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当发现测量设备不符合预期用途时,应确定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受到不利影响,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7.1.6 组织的知识

公司确定运行过程所需的来源于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以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这些知识应予以保持,并在需要范围内可得到。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组织应考虑现有的知识,确定如何获取更多必要的知识,并进行更新。 知识来源包括:

a)内部来源,知识产权;经历;从失败和成功项目得到的经验教训;得到和分享未形成文件的知识和经验,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改进结果;

b)外部来源,标准;学术交流;专业会议,从顾客或外部供方收集的知识。 7.2能力

公司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对以下活动进行控制:

a)确定影响公司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以及履行合规义务的各类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

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保这些人员具备所需能力; c)适用时,采取措施获得所需的能力,包括对在职人员依据能力、岗位和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培训、辅导或重新分配工作,或者招聘具备能力的人员等并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d)公司建立人事档案,保留员工评价、教育、培训、经历等记录,作为人员能力的证据。 7.3 意识

为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顾客意识、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安全意识、遵守法

20

律法规意识,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交流,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知晓和理解:

a)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b)与其职责相关的目标指标,不可接受质量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质量、环境与安全影响因素;

c)为公司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贡献的意义和途径,包括改进绩效的益处;

d)不符合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包括未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7.4 沟通 7.4.1总则

本公司确定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沟通,建立实施信息交流过程时,考虑了合规义务,确保所交流的信息与管理体系形成的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

职能部门及时对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适当时,保留信息交流的证据。沟通活动包括:

a)沟通内容; b)沟通时间; c)沟通对象; d)沟通方式; e)沟通负责人。 7.4.2内部沟通

本公司内部沟通活动要求:

a)在各职能和层次间就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包括交流管理体系的变更; 沟通活动包括:适当参与质量风险、环境因素及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适当参与事故调查;参与QES方针和目标的制定和评审;对影响体系运行的任何变更进行协商;对QES活动发表意见等;

21

b)确保信息交流过程能够促使工作人员对持续改进做出贡献。 7.4.3外部沟通

职能部门通过与外部相关方联络活动,将公司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及其合规义务的要求,对外传达,对外部提供方提出要求,同时收集外部对公司绩效的反馈信息。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总则

组织的管理体系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文件和记录; b)公司确定的为确保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文件; 7.5.2 创建和更新

在创建和更新文件时,公司应确保适当的:

a)文件标识和说明(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编号等); b)适宜的格式和媒介;

c)文件经过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

7.5.3.1公司制定文件控制程序,对管理体系和标准所要求的文件的应严格控制,以确保满足以下要求:

a)无论何时何处需要这些文件,均可获得并属于正确版本; b)予以妥善保护,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不完整。

7.5.3.2为控制形成文件的信息,适用时,文件主管部门应关注下列活动及其效果:

a)文件分发、查阅、检索和使用,严格控制其更改。 b)存储和防护,包括保持可读性; c)变更控制(比如版本控制); d)保留和处置。

22

对确定策划和运行管理体系所必需的来自外部的原始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如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公司应进行适当识别和控制。

对公司保存的作为符合性证据性文件和记录予以保护,防止非预期的更改。

7.6支持文件

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信息沟通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8运 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8.1.1公司通过采取下列措施,策划、实施和控制满足产品和服务要求所需的过程,并实施应对风险和基于的策划措施:

a)确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包括产品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b)建立下列内容的准则:

1)过程运行规范,如生产工艺,接线图,流程图,设计图,操作规

程,检查、检验规程等;

2)产品和服务的验证标准。

c)资源配置要求;

d)实施过程控制的规范;

e)在需要的范围和程度上,确定并保持、保留运行过程形成文件的信息:

1)证实过程已经按策划进行;

2)证明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策划的输出应适合组织的运行需要。 8.1.2公司严格控制运行策划的更改,评审非预期变更的后果。更改在实施前应予以确认。必要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

23

8.1.3公司制定采购控制程序,对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管理或施加影响,规定对这些过程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类型与程度,确保外包过程受控。

8.1.4 本公司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观念,做到:

a)适当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并提出环境要求;

b)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c)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其相关环境要求;

d)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质量、环境及健康安全影响的信息的需求。 8.1.5针对应确定那些与已辨识的、需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的质量风险、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相关的运行和活动,以管理体系风险。包括变更管理。对于这些运行和活动,公司实施并保持:

a)适合企业及经营活动的运行控制措施;把这些运行控制措施纳入其总体的管理体系之中;

b)与采购的货物、设备和服务相关的控制措施; c)与进入工作场所的承包方和访问者相关的控制措施; d)形成文件的程序,以避免因其缺乏而可能管理方针和目标。 8.1.6公司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信过程已按策划得到实施。 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2.1顾客沟通 与顾客沟通的内容包括:

a)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b)处理问询、合同或订单,包括合同变更; c)获取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d)处置或控制顾客财产;

24

e)关系重大时,制定有关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

针对特殊顾客,公司应有能力按顾客规定的语言和方式(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电子 数据交换等)沟通必要的信息,包括数据。 8.2.2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在确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时,公司应确保: a)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得到规定,包括:

1)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2)公司规定的要求。

b)公司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对外承诺的要求。 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8.2.3.1为确保有能力满足顾客要求。在合同订立之前,应对如下各项要求进行评审:

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公司规定的要求;

d)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 e)与先前表述存在差异的合同或订单要求。

若与先前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存在差异,公司应与顾客确认,确保没有分歧。对于顾客口头或电话订单,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公司在合同评审过程中,对所涉及产品的制造可行性研究、确认并形成文件,包括进行风险分析。

公司网上销售,应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进行评审。

8.2.3.2适用时,应保留下列信息:

a)合同评审结果;

25

b)针对产品和服务的新要求。 8.2.4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若顾客要求发生更改,应确保相关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得到修改,并通知相关人员知道已更改的要求。 8.3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见1.4;关于“产品和服务设计和开发”的说明 8.4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4.1总则

公司应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符合公司产品质量要求及满足公司QES体系运行要求。在下列情况下,应确定对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实施的控制:

a)外部供方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构成组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部分; b)外部供方替公司直接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 c)公司决定由外部供方提供过程或部分过程。

公司应基于外部供方提供所要求的过程、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确定对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绩效监视以及再评价的准则,并加以实施。评价活动和由评价引发的任何必要的措施,应形成文件的信息并保留。 8.4.2控制类型和程度

公司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组织稳定地向顾客交付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应:

a)制定对外部供方的控制程序,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保持在管理体系的控制之中;

b)规定对外部供方的控制及其输出结果的控制; c)考虑:

1)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对组织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能力的潜在影响;

26

2)外部供方自身控制的有效性;优先考虑通过第三方认证的外部供

方。

c)确定必要的验证或其他活动,以确保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8.4.3外部供方的信息

公司应确保在与外部供方签订协议前,充分进行沟通,确保外部方提供的产品、服务或 过程要求明确具体。与外部供方沟通包括以下要求:

a)所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 b)对下列内容的批准:

1)产品和服务; 2)方法、过程和设备; 3)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c)能力,包括所要求的人员资质; d)外部供方与组织的接口; e)对外部供方绩效的控制和监视;

f)公司或顾客拟在外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或确认活动。 8.5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本公司为确保产品和服务合格,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控制。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获得形成文件的信息,以规定以下内容:产品、提供的服务或进行的活动的特征;产品质量或拟获得的结果。

b)获得并使用适宜的监视和测量资源;

c)在适当阶段实施检查和测量活动,以验证是否符合过程或输出的控制要求以及产品和服务的验证标准;

d)为过程的运行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27

e)配备具备能力的人员,包括岗位所要求的资格;

f)识别特殊过程,(见附录2)对特殊过程的能力进行确认和定期再确认(本公司的特殊过程为电气装配、表面处理,关键工序为母排搪锡);

g)采取措施防止人为错误; h)实施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8.5.2 标识和可追溯性

a)公司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识别产品,避免混淆。

b)应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整个过程中按照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检验状态。避免非预期使用。

c)若要求可追溯,组织应对产品施加唯一性标识,如批号、编号、日期,并予以登记,保留实现可追溯性所需的记录。 8.5.3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公司在控制或使用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期间,应对其进行妥善管理。公司使用的或构成产品和服务一部分的顾客和外部供方财产,如材料、元器件、工具和设备,顾客的场所,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应予以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

若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情况,应向顾客或外部供方报告,并保留相关记录。 8.5.4防护

公司应在生产和服务提供期间对产品进行必要防护,包括标识、处置、污染控制、包装、储存、传送或运输以及保护。以确保符合要求。 8.5.5交付后的活动

公司应满足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交付后活动的要求。交付后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应涉及:

a)法律法规要求;

b)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潜在不期望的后果;

28

c)其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用途和预期寿命; d)顾客要求; e)顾客反馈。 8.5.6更改控制

a)公司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更改进行必要的评审和控制,以确保稳定地符合要求。

b)更改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包括更改评审结果、更改的人员以及根据评审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a)本公司在适当阶段实施策划的安排,以验证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 b)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c)公司应保留有关产品和服务放行的文件信息,包括:检验合格证据;检验人员的可追溯信息。 8.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公司确保对不合格产品和服务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根据不合格的性质及其对产品和服务的影响采取适当措施。这也适用于在产品交付之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以及在服务提供期间或之后发现的不合格服务。状态未经标识或可疑的产品,应归类为不合格品,处置不合格品方式有:

a)纠正;

b)对提供产品和服务进行隔离、限制、退货或暂停; c)告知顾客;

d)获得让步接收的授权。

对不合格品进行纠正之后应验证其是否符合要求。

29

8.8应急准备和响应

本公司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对识别的潜在紧急情况进行应急准备并做出响应所需的过程。

a)通过策划措施做好响应紧急情况的准备,以预防或减轻它所带来的有害环境影响与危险源的危害;

b)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出响应;

c)根据紧急情况和潜在环境影响与危险源危害的程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带来的后果;

d)可行时,定期试验所策划的应急响应措施;

e)定期评审并修订过程和策划的响应措施,特别是发生紧急情况后或进行试验后;

f)适用时,向有关的相关方,包括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应保持必要的文件化信息,以确信过程按策划予以实施。 8.9支持文件

合同评审程序 外部提供控制程序 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9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总则

9.1.1.1公司应确定:

a)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对象和内容;

b)确保有效结果所需要的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运行

30

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c)实施监视和测量的时机;

d)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时机。

应评价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有关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保留适当的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结果的证据。 9.1.1.2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监测

公司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和安全监视和测量程序》,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a)适合组织需要的定性和定量测量; b)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考核; c)对控制措施有效性的监视;

d)主动性绩效测量,即监视是否符合方案、控制措施和运行准则; e)被动性绩效测量,即监视健康损害、事件(包括事故、未遂事故等)和其他不良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历史证据;

f)对监视和测量的数据和结果的记录,以便于其后续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分析。如果测量或监视绩效需要设备,适当时,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此类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应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 9.1.2顾客满意

本公司应监视顾客对其需求和期望获得满足的程度的感受。组织应确定这些信息的获取、监视和评审方法。

监视顾客感受的方式可包括顾客调查、顾客对交付产品或服务的反馈、顾客会晤、市场占有率分析、赞扬、担保索赔和经销商报告。 9.1.3分析与评价

公司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获得的适宜数据和信息。应利用分析结果评价以下各项结果:

a)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31

b)顾客满意程度; c)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d)策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e)针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f)外部及供方的绩效; g)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 9.1.4合规性评价

本公司建立、实施并保持《合规性评价程序》,评价合规义务履行情况。 a)确定实施合规性评价的频次; b)评价合规性,必要时采取措施;

c)保持其合规情况的知识和对其合规情况的理解。 职能部门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合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 9.2内部审核

9.2.1公司照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提供有关管理体系的下列信息:

a)是否符合组织自身的管理体系要求及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b)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9.2.2公司应:

a)依据有关过程的重要性、对产生影响的变化和以往的审核结果,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审核方案包括频次、方法、职责、策划要求和报告;

b)规定每次审核的审核准则和范围; c)应确保审核过程客观公正; d)确保相关管理部门获得审核报告; e)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f)保留作为实施审核方案以及审核结果的证据的形成文件的信息。

32

9.3管理评审 9.3.1总则

总经理应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保持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一致。 9.3.2管理评审输入

策划和实施管理评审时应考虑下列内容: 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实施情况;

b)与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包括合规义务,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

c)有关管理体系绩效和有效性的信息,包括下列趋势性信息:

1)顾客满意和相关方的反馈,包括抱怨; 2)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 3)过程绩效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 4)不合格以及纠正措施; 5)监视和测量结果; 6)审核结果; 7)外部及供方的绩效。 d)资源的充分性;

e)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见6.1); f)持续改进的机会; 9.3.3管理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下列事项相关的决定和措施: a)对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b)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

c)与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包括资源; d)目标指标未实现时需要采取的措施;

33

e)如需要,改进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遇;

f)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的结论,管理评审结果证据应予保留。 9.4 支持文件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环境和安全监测程序 合规性评价程序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程序

10持续改进 10.1总则

公司应确定并选择改进机会,采取必要措施,满足顾客要求和增强顾客满意。包括:

a)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要求并关注未来的需求和期望; b)纠正、预防或减少不利影响; c)改进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 10.2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若出现不合格,包括投诉所引起的不合格,公司应:

a)对不合格做出反映,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和纠正;处置产生的后果。 b)通过下列活动,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避免其再次发生或者在其他场合发生:

1)评审和分析不合格; 2)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确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发生类似的不合格。 c)实施纠正措施;

d)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34

e)需要时,更新策划期间确定的风险和机遇; f)需要时,变更管理体系文件。

纠正措施应与所产生的不合格的影响相适应。

10.2.2公司应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下列事项的证据:

a)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措施; b)纠正措施的结果。 10.3持续改进

公司应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考虑管理评审的分析、评价结果,以及管理评审的输出,确定是否存在持续改进的需求或机会。 10.4支持文件

改进过程控制程序 11附录

附件1.组织结构图

总经理 体系负责人/质量负责人 综合部 营销部 生供部 技质部 生产车间 原材料库 产成品库

35

附件2 职能分配表

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管 营 综 生 技 ISO9001:2015标准条款 理 销 合 供 质 层 部 部 部 部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 △ △ △ △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 △ △ △ △ 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 △ △ △ △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 △ △ △ △ 5.1领导力与承诺 ▲ △ △ △ △ 5.2方针 ▲ △ △ △ △ 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 △ △ △ △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 △ △ △ △ 6.2质量目标及实现质量目标的计划 ▲ △ △ △ △ 7.1资源 ▲ △ △ △ △ 7.1.2人员 △ △ ▲ △ △ 7.1.3基础设施 △ △ ▲ △ △ 7.1.4过程运行环境 △ △ △ ▲ △ 7.1.5 监视和测量资源 △ △ △ △ ▲ 7.1.6组织知识 △ △ ▲ △ △ 7.2能力 △ △ ▲ △ △ 7.3意识 △ △ ▲ △ △ 7.4沟通 ▲ △ △ △ △ 7.5文件化信息 △ △ ▲ △ △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 △ △ ▲ 8.2.1顾客沟通 △ ▲ △ △ △ 8.2.2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 ▲ △ △ △ 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 ▲ △ △ △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开发 △ △ △ ▲ 8.4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 ▲ △ ▲ △ 8.4.2控制类型和程度 △ ▲ △ ▲ △ 8.4.3外部供方的信息 △ ▲ △ ▲ △ 8.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 △ △ ▲ △ 8.5.3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 △ △ ▲ △

36

管 营 综 生 技 ISO9001:2015标准条款 理 销 合 供 质 层 部 部 部 部 8.5.4防护 △ △ △ ▲ △ 8.5.5交付后的活动 △ ▲ △ △ △ 8.5.6变更控制 △ △ △ △ ▲ 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 △ △ △ ▲ 8.7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 △ △ △ ▲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 △ △ △ ▲ 9.1.2 顾客满意 △ ▲ △ △ △ 9.1.3 分析和评价 △ △ ▲ △ 9.2 内部审核 △ △ ▲ △ 9.3管理评审 ▲ △ △ △ 9.3.2管理评审输入 ▲ △ △ △ △ 9.3.3管理评审输出 ▲ △ △ △ △ 10.1总则 △ △ ▲ △ 10.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 △ ▲ △ 10.3持续改进 △ △ ▲ △ 注: ▲ 主要职能部门 △ 相关职能部门

37

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管 营 综 生 技 ISO14001:2015标准条款 理 销 合 供 质 层 部 部 部 部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 △ △ △ △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 △ △ △ △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 △ △ △ △ 4.4环境管理体系 ▲ △ △ △ △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 △ △ △ △ 5.2环境方针 ▲ △ △ △ △ 5.3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 △ △ △ △ 6.1处理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 △ △ △ △ 6.1.1总则 ▲ △ △ △ △ 6.1.2环境因素 △ △ ▲ △ 6.1.3合规性义务 △ △ ▲ △ △ 6.1.4策划采取措施 △ △ ▲ △ 6.2环境目标及策划实现目标 ▲ △ ▲ △ 7.1资源 ▲ △ △ △ △ 7.2能力 △ △ ▲ △ △ 7.3意识 △ △ ▲ △ △ 7.4沟通 ▲ △ ▲ △ △ 7.4.1总则 ▲ △ ▲ △ △ 7.4.2内部沟通 ▲ △ ▲ △ △ 7.4.3外部沟通 ▲ △ ▲ △ △ 7.5文件化信息 △ △ ▲ △ △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 ▲ ▲ ▲ ▲ 8.2.应急准备和响应 △ △ ▲ △ △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 △ ▲ △ 9.1.2 合规性评价 △ △ ▲ △ △ 9.2 内部审核 △ △ ▲ △ 9.3管理评审 ▲ △ △ △ △ 10.0改进 △ △ ▲ △ 注: ▲ 主要职能部门 △ 相关职能部门 38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总 经 理 ● △ △ △ △ ● △ △ △ △ △ △ △ △ △ △ △ ● 体 系 负 责 人 △ ● ▲ △ △ ● △ △ ● ● △ ● △ △ △ △ △ ● △ 营 销 部 △ △ △ △ △ △ △ △ △ △ ▲ △ △ △ △ △ △ △ 综 合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 质 部 △ △ 生 供 部 △ △ △ △ △ △ △ △ △ △ ▲ ▲ △ △ △ △ △ △ ISO45001-2018体系要求 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4.3策划 4.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4.3.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4.3.3 目标和方案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责任和权限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4.4.3沟通、参与和协商 4.4.4文件 4.4.5文件控制 4.4.6运行控制 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4.5检查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4.5.2 合规性评价 4.5.3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5.4记录控制 4.5.5内部审核 4.6 管理评审

注: ▲ 主要职能部门 △ 相关职能部门

附录3: 产品实现工艺流程图 略

39

附件4.程序目录

1.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2.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控制程序 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4、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5.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6.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7.信息沟通程序 8.文件控制程序 9.记录控制程序

10.合同评审程序 11.外部提供控制程序 12.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1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4.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15.环境和安全监测程序 16.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17.合规性评价程序 18.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9.管理评审程序

20.改进过程控制程序

21.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附件5手册更改记录

40

文件编号:XX/QP-2021 版本号:A/0 受控状态:受控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程序文件

编制: XXX 签字:

审核: XXX 签字:

批准: XXX 签字:

XXX有限公司

颁布日期:2021年01月01日 实施日期:2021年01月01日

41

程序文件目录

1、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2、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控制程序 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4、基础设施管理程序 5、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6、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7、信息沟通程序 8、文件控制程序 9、记录控制程序 10、合同评审程序 11、外部提供控制程序

12、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1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14.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15、环境和安全监测程序 16、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 17、合规性评价程序 18、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9、管理评审程序 20、改进过程控制程序

21、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42

风险与机遇应对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QES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QES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a. 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b. 产品的品种结构调整、设计开发及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c. 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d. 生产过程的质量、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安全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e. 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f. 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g. 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h. 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i. 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3 职责

3.1总经理: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方针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管理的评审。

3.2综合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必要时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其它部门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

43

执行和监督。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3.4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4工作程序

4.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为全面识别和应对各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各部门应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必要时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a. 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 生产作业过程中的质量、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c. 设备、工装夹具、材料造成的风险; d. 产品售后的风险;

e. 产品结构调整阶段的失败风险; f. 管理过程失效的风险。 4.2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必要时 4.2.1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常务副总经理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a. 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b.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44

c. 编制风险管理计划;

d.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总经理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策划并实施风险和机遇的管理,并编制《风险和机遇应对计划》表 4.2.2风险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

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够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应对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的能力:

a.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b.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c.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4.3风险管理计划

评估小组组长应组织策划风险管理计划并编制《风险管理计划》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编制《风险管理计划》时,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计划的范围,判定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设备工装及寿命周期阶段; b.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c.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d.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危害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准则; e. 验证活动;

f. 有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和评审的活动。 4.4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4.4.1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45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 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 风险发生时导致的人身伤害; c. 财产损失的多少; d. 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e. 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 a. 非常严重 b. 严重 c. 较严重 d. 一般 e. 轻微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描述 严重法律法规、程度 产品及其他要求 非常严重 违反法律死亡、截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 (万元) 严重 停工/停产 企业形象 等级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法规、国际肢、骨折、/国家标听力丧失、财产损失≥10 不可恢复 5 46

准、客户标准 慢性病等 受伤需要严重 省内标准、停工疗养,行业标准 且停工时间≥3个月 受伤需要较严重 地区标准 停工疗养,5<财产损且停工时间<3个月 一般 企业标准 轻微 不违反 轻微受伤,包扎即可 无伤亡 财产损失<0.5 无损失 失≥0.5 10<财产损失≥5 需较长时间调整后才可恢复 省内、行业影响 4 间歇性恢复 地区性影响 3 可短时恢复 没有停工 企业及周边范围 不影响 2 1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 4.4.2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 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a. 极少发生; b. 很少发生; c. 偶尔发生; d. 有时发生; e.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47

发生频度 极少发生 很少发生 偶尔发生 有时发生 经常发生 定义 等级 发生概率≤0.001% 1 0.001%<发生概率≤0.1% 2 0.1%<发生概率≤1% 3 1%<发生概率≤10% 4 发生概率≥10% 5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 4.4.3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表要求:

发生频度 严重度 非常严重 严重

非常少发生 5 4 很少发生 10 8 偶尔发生 15 12 有时发生 20 16 经常发生 25 20 48

较严重 一般 轻微 3 2 1 6 4 2 9 6 3 12 8 4 15 10 5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风险 系数 15-25 5-15 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措施 高风险 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 一般风险 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风险较低,当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引起的成本比风险本身引起的损失较大时,接受风险 1-5 低风险 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判定应急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

非常很少发生 一般风险 一般风险 一般偶尔发生 高风险 一般风险 一般有时发生 高风险 高风险 一般经常发生 高风险 高风险 高风49

发生频度 少发严重度 非常严重 生 一般风险 低风险 低风严重 较严重

险 一般 低风险 低风险 风险 低风险 低风险 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险 一般风险 一般风险 轻微 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应记录,记录的保持依据《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执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中,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 4.5风险应对

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

a.风险接受; b.风险降低; c.风险规避。

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风险应对方法。 4.6风险接受

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

a.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b. 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

c. 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c. 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 d.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 4.7风险降低

50

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

a. 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 b. 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

c. 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至1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 4.8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4.9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进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a. 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

b. 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 c. 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 4.10风险和机遇的评审

综合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a. 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 b. 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

d. 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

51

4.11 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

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结合管理评审实施一次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

a. 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b. 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

c. 发生重大品质、环境污染、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 d. 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 e. 其他情况需要时。 4.12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 4.13实施前的准备

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

4.14风险和机遇应是的实施

综合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个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 a. 风险评估报告; b. 持续改进的机会; c. 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 4.15记录保存 5.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6.2 《风险管理计划》 附件一: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表

52

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描述 严重法律法规、程度 产品及其他要求 违反法律非常严重 法规、国际/国家标准、客户标准 死亡、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等 受伤需要严重 省内标准、停工疗养,行业标准 且停工时间≥3个月 受伤需要较严重 地区标准 停工疗养,5<财产损且停工时间<3个月 一般 企业标准 轻微

53

严重 停工/停产 企业形象 等级 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 (万元) 财产损失≥10 不可恢复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5 10<财产损失≥5 需较长时间调整后才可恢复 省内、行业影响 4 间歇性恢复 地区性影响 失≥0.5 3 轻微受伤,包扎即可 无伤亡 财产损失<0.5 无损失 可短时恢复 没有停工 企业及周边范围 不影响 2 1 不违反 风险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发生频度 定义 等级 极少发生 发生概率≤0.001% 1 很少发生 0.001%<发生概率≤0.1% 2 偶尔发生 0.1%<发生概率≤1% 3 有时发生 1%<发生概率≤10% 4 经常发生 发生概率≥10% 5 风险系数:

风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险 系风险等风险措施 数 级 15-25 高风险 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 5-1一般风5 险 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1-5 低风险 风险较低,当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引起的成本比风险本身引起的损失较大时,接受风险 54

应对措施对照表:

非常发生频度 少发很少偶尔有时经常严重度 生 发生 发生 发生 发生 非常严重 一般一般高风高风高风风险 风险 险 险 险 严重 低风一般一般高风高风险 风险 风险 险 险 较严重 低风一般一般一般高风险 风险 风险 风险 险 一般 低风低风一般一般一般险 险 风险 风险 风险 轻微 低风低风低风低风一般险 险 险 险 风险

风险管理计划

目的 范围 职责和权限 55

附件二: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验证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报告 备注 56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最大限度地识别出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确保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和更新。 3 职责 3.1 综合部:

(1)负责建立保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2)负责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汇总及登记工作。

(3)负责组织对环境因素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报体系负责人批准。 3.2体系负责人负责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批准环境影响综合评价表。 4 程序

4.1 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 对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以及对可望施加影响(即相关方)中已经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识别、确认;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 4.1.2 环境因素识别以生命周期分析和污染预防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艺流程、统计分析及问答调查等方法对公司涉及到全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关大气、水体、废物、放射型辐射、土地、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环境因素及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4.2 环境因素识别步骤

4.2.1 综合部每年1月,制定环境因素年度识别工作计划,各相关部门识别评价本部门的所有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

4.2.2 综合部将各部门环境因素调查表汇总后,填写《环境因素汇总表》,从

57

中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填写《重要环境因素一览表》。

4.2.3 重要环境因素判定依据:(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则视为重要环境因素) 1)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行为; 2)潜在的化学品泄露,燃料隐患等; 3)有毒有害废弃物未做合理处置的;

4)虽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但排放频率或排放量大的。 4.2.4 具体评价方法

根据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下列方法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采用是非判断法与综合打分法相结合进行评价。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只采用是非判断法判断;对其他环境因素先采用是非判断法、多因子打分法、专家判断法与法规对照判断法等,判断结果为1者再采用综合打分法进行评价。 1)根据实际情况,对下列单因子分别进行打分,当单因子分值>5分直接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a)违法或超标;

b)紧急状态下环境因素;

c)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d)节能降耗的重点环境因素。 2)综合打分法

a)评价准则:对《环境因素调查表》中的环境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从下列一个或多个评价因子上分别进行打分,根据评价的项数n,取各项评价因子评分值之和即Σ≥18则评价为重大环境因素。

b)评价因子及分值

① 法律、法规符合的程度 ② 环境影响发生频率 等 级 Ⅰ Ⅱ

内 容 严重超标 超标 评 分 7 5

等 级 内 容 连续发评 分 Ⅰ 生 5 58

Ⅲ 接近标准 未超标准 3 Ⅱ 间断发生 偶然发3 Ⅳ

1 Ⅲ 生 1 ③ 环境影响规模及范围 ④ 影响严重程度 等 级 内 容 超出社区 周围社区 场界内 评 分 等 级 内 容 很严重 评 分 Ⅰ 5

3 Ⅰ 7 Ⅱ Ⅱ Ⅲ Ⅳ 严重 一般 轻微 5 3 1 Ⅲ

1 ⑤ 社区关注度 ⑥ 周期长短:主要指环境影响是否造成长远

的危害,可否在短时间抵消其环境影响。

等 级 Ⅰ Ⅱ Ⅲ Ⅳ 内 容 很严重 严重 中等 轻微 评 分 7 5 3 1

等 级 Ⅰ Ⅱ Ⅲ 内 容 周期很长 中等 周期短 评 分 5 3 1 4.2.5 环境因素的评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4.2.6 评价工作结束后将《环境因素汇总表》、《环境因素评价表》及《重要

59

环境因素一览表》经体系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发送有关部门,并保存记录。 4.3 环境因素的管理

4.3.1 在公司的《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中对可控的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4.3.2 对其他重要环境因素,公司制定了相应的运行控制及应急准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详见《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控制程序》。 4.4 环境因素的更新

4.4.1 一般情况下,每年年初由综合部组织对环境因素进行重新评价,当有变动时应变更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更新。

1)与公司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发生变化时; 2)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

3)公司生产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工艺调整发生变化; 4)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 5)管理评审要求时;

6)公司重要设备、设施发生重大变化时; 7)发生其他重大变化时。

4.4.2 发生上述情况时,按前面所写程序各相关部门及时对发生变化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部门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将更新的清单提交综合部。 1)在发生上述第3项所述情况时应在工艺变动前、由技质部负责对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

2)在发生上述第4项所述情况时,应在项目更改前、由技质部将更改方案通报综合部,由综合部对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

3)在发生上述第6项所述情况时,应在设施、设备引进之前由生供部将相关资料通报综合部,由综合部将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 4.4.3修正后的《环境因素汇总表》及《重要环境因素一览表》经体系负责人审批后发送到相关部门,将旧清单收回。 5 相关文件

5.1 《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控制程序》

60

6 记录

(1)环境因素调查表; (2)环境因素汇总表;

(3)环境因素评价表; (4)重要环境因素一览表。

61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预测和分析,保证对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因素,尽可能降低风险,选择合理、可靠的风险控制和削减措施,对各类事故实现事前控制,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覆盖范围内所有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或其他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管理。 3 职责

3.1 综合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归口部门,负责本程序的建立,并负责对各部门上报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内容进行确认、汇总,建立公司“评价表”。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填写“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并确定本部门的重大风险因素,报送综合部确认。 3.3 体系负责人负责职业健康安全“评价表”的批准。 4 工作程序 工作流程

4.1 危险源辨识 风险控制计划的评审 确定风险控制计划 4、风险值分级 决定是否是可承受风险 辨识风险源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确定风险 2、事故的严重度 3、风险值确定 划分作业活动 4.1.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依据 1) 职业安全健康法律和其他要求; 2) 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方针;

62

3) 事故及事故记录; 4) 不符合; 5) 审核结果;

6) 来自员工和相关方的信息; 7) 职业安全健康评审活动的信息; 8) 类似组织发生的事故和事故的信息; 9) 组织的设施、工艺过程和活动方面的信息。 4.1.2 风险因素的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风险因素分类的一般原则,公司存在的各种危险源因素分为以下六大类:

1) 物理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风险源、噪声风险源、作业环境不良、标志缺陷等。

2) 化学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易燃、易爆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

3) 生物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致病微生物、致害动、植物、传染病媒介物等。 4) 心理、生理风险因素,其中包括: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妇女卫生期等。 5) 行为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等。 6) 其他风险因素:如管理缺陷、制度不健全等。 4.1.3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要求

4.1.3.1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公司活动与服务的全过程,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含相关方提供部分)。

4.1.3.2 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所需信息必须真实可靠。

4.1.3.3 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覆盖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4.1.3.4 重大风险的影响应考虑其规模和范围,影响程度的大小,影响持续时间及发生的概率等。

63

4.1.4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范围分为: 1) 常规生产过程; 2) 公司试验和检验时; 3) 办公区、生活区域;

比如:起重作业、 拉丝退火、绝缘挤压、通电试验和维护现场。 4.2 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 定量评价采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

4.2.1 直接判断法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相关方的合理要求、类似事故的经验教训、直接观察到的风险等。 4.2.2 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LEC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评价公式:

D=L×E×C 式中D――危险性分值; 1)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用L值表示)

分值数 10 6 3 1 0.5 0.2 0.1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完全可能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64

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E表示)

分值数 10 6 3 2 1 0.5 出现与危险环境的情况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每周一次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的暴露 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用C值表示)

分值数 100 40 15 7 3 1 发生事故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1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致残 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人数 10人以上 3—10人 1人 多人 至少1人 轻伤 4) 用上述三个值的积来表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用值D表示)大小

分值数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4.3 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4.3.1 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总分D>160分,评价为重大危险源。 4.3.2 各部门分别组织本部门相关人员,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评价打

65

危险程度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分时要考虑以下四种情况: 1)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3) 曾发生过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

确定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中的L、E、C的取值,计算D值,将评价结果填写到“职业健康危险源评价表”中,并报送综合部审核。

4.3.3 综合部根据危险源及风险评价的结果,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公司重大危险源,并编制公司“评价表”,报公司体系负责人审批,下发相关部门和单位。

4.3.4 各部门按照本程序的规定,对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填写“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进行辨识和评价,并报综合部审核备案。 4.4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

4.4.1 综合部每年年初组织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综合部公区和制造安装活动中的风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建立公司“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由综合部保存,作为指导各部门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依据。 4.4.2 综合部汇总编制公司的“评价表”,并在每年的年初更新下发给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

4.4.3 各部门对重大风险的控制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 首先是消除危险源; 2) 其次是降低风险级次; 3) 最后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4) 也可上述三种方式联合使用。

5) 同时,各部门应对未评价为重大风险因素的危险源维持现有的运行控制,加强管理

4.4.4 综合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评价出的重大风险因素根据重大危险源、风险因素、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利益相关方的观点等提出目标、指

66

标和管理方案,经体系负责人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生效。

4.4.5 各部门按照《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进行本部门目标指标的控制实施。

4.4.6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风险控制绩效的日常监视和测量,综合部对各部门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应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落实完成情况。

4.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因素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公司应考虑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并更新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信息。

1)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发生变化时; 2) 公司的方针和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3) 生产系统或设备发生重大改变或改进时; 4)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发展时; 5)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时。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因素的更新参照本程序执行。 5 相关/支持性文件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重大危险源预防和控制措施管理规程》 《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控制程序》

《信息交流与沟通控制程序》 6. 记录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表

67

基础设施控制程序

1 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包括预防环境污染及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

3.1 总经理负责提供生产设施、设备资源。

3.2 生供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及工作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 3.3 技质部、综合部等其他部门配合进行生产设施的管理和控制。 4 程序

4.1 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1.1 设施的识别

本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包括工、夹、量具)、供电设施、运输设施等。 4.1.2 设施的提供

生供部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公司发展的需求,提出生产设施配置要求,经总经理同意后,生供部负责组织采购或加工制造。 4.1.3 设施的验收

a)采购或自制完成的设施,生供部组织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调试或验收,确认满足要求后由验收部门在《设施验收单》上签字,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施验收单》由生供部保管;

b)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生供部与供应方协商解决,并在《设施验收单》上

68

记录处理结果;

c)生供部对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并在《生产设施管理台帐》上登记; 4.1.4 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技质部负责组织编写重要设施的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

b)设备操作员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维护人员对生产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并将维护保养记录记录到《基础设施检修记录》。

c)生供部每年初制定年度的《设施维修计划》,发至各部门执行。 d)日常生产中设备的维护保养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实施,对车间无法排除的故障,应报生供部检修。检修情况由检修人员做好记录,填写《基础设施检修记录》,设备检修后须经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方可使用。 e)现场使用的设施应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维护保养。 4.1.5 设施的报废

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由生供部提出报废申请,经总经理同意后报废,综合部在《生产设施管理台帐》中注明情况。 b)报废的设施应挂报废标识。

4.2 计量检测设施的采购及管理执行《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的规定。 4.3 工作环境

生供部负责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根据生产作业需要,负责确定并提供作业场所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

a) 配置适用的厂房并根据生产的需求适当装修,防治暴晒、风雨侵蚀和潮

湿;

b) 配置必要的通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实现职业卫生及健

康安全;

c) 对车间实行定置管理,管理应遵循便于生产,使人、物、场之间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69

5.相关文件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6. 记录 《设施验收单》 《生产设施管理台帐》 《基础设施检修记录》 《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70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用于确保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监控,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和过程质量、污染物排放等进行监视和测量的设备、装置、软件等。 3 职责

3.1 技质部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的管理控制。 3.2 其它相关部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保管。 4 工作程序

4.1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及验收

各部门需配置计量检测设备时需提出采购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供部进行采购,采购入厂的计量检测设备需经技质部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帐并投入使用。

4.2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a)新购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经验收合格后,由技质部负责送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或授权单位检定和校准,合格后方能发放使用。

b)对无检定标准的内部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由技质部负责自行制定检定标准进行检定和校准。

c)技质部负责建立《计量器具台帐》,记录设备的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等级、生产厂家、检定状态等,并保存检定合格证。

d)根据每种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频次和国家行业规定,技质部负责编制周期检定计划,并按周检计划及时送上级计量检定部门或授权单位检定和校准。 4.3 检测设备标识

a)合格标识:检定、校准合格的设备,由管理人员贴上《合格标签》,并标明使用有效期;

71

b)限用标识:对部分功能或量程校准合格的,贴《限用标签》,标明限用范围;

c)不合格标识:校准不合格的,贴“不合格标签”,修理后重新校准; 对不便贴标签的设备,可将标签贴在包装盒上或由使用者妥善保管。 4.4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搬运、维护和贮存控制

4.4.1 使用者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的监视和测量能力与要求相一致,防止发生可能使校准失效的调整.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

4.4.2 在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前,应按规定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在校准有效期内.

4.4.3 使用者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搬运、维护和贮存过程中,要遵守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防止其损坏或失效. 4.5 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控制

4.5.1 使用者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停止检测工作,及时报告技质部.技质部负责追查使用该设备检测的产品流向,再评价以往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确定需重新检测的范围并重新检测,并组织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维修并重新校准,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5.2 对无法修复的设备,经总经理同意后报废或做相应的处理。 4.6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环境要求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相关规定,技质部负责监督检查。

4.7 对检测人员的要求

技质部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组织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使用人员明确设备的使用要求。

4.8 对于自制的具有检测作用的检具、样品、样板、量具等,需经技质部批准、编号并贴上相应的合格标签,由管理人员负责建立总台帐,编制检查、校准规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

72

5 相关文件

《生产设施管理控制程序》 《测量和监控装置操作规程》 6 记录

《计量器具台帐》 《计量器具周检计划表》

73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承担QES管理体系责任的人员规定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并进行培训以满足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承担QES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 3 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员工招聘、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培训和考核。 3.2 其他各部门配合实施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3 总经理负责确定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为人员培训提供机会。 4 工作程序 4.1 人员需求

4.1.1 综合部负责制定本公司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要求,规定从事QES管理体系各项活动岗位人员权限要求。

4.1.2 综合部在规定人员职责权限时,应从各岗位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技能水平及本公司现状等方面进行考虑。 4.2 能力、意识和培训

4.2.1 综合部负责识别从事影响QES活动的人员的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分别对新员工、在岗员工、各类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内审员等,根据他们的岗位职责要求实施培训。 4.2.2 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在进公司一个月内,由综合部组织进行培训,经书面或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包括:

a) 基础知识教育:包括本公司简介、员工纪律、QES方针和目标、消防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QES管理体系标准及程序文件知识的培训。

b) 岗位技能培训:包括生产作业指导书、生产工艺知识、所用设备性能、操作步骤、安全事项及紧急情况的应变措施等。

74

4.2.3 在岗培训

根据员工上岗要求,按培训计划,对上岗员工进行适当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

4.2.4 特殊工作人员的培训

a)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由综合部统一组织进行岗位技术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

b)电焊工、电工、驾驶员等需要取得国家授权部门相应的培训合格或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c)QES管理体系内审员应取得内审员资格,经总经理任命后上岗。 4.2.5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综合部负责组织安排老师培训或外送培训。 4.2.6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 a)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自己从事的活动对企业发展的相关性;

c)本公司鼓励员工参与QES管理,为实现QES目标作出贡献。 4.2.7 培训效果的评价

a)综合部组织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定和观察等方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评价被培训人员是否具备了所需的能力;

b)综合部根据培训结果的评价,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应及时暂停工作,安排培训、再考核,使员工的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适应。 4.2.8 综合部负责保存员工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的记录。 4.3 培训实施

4.3.1 综合部根据企业经营和QES管理体系运行的需求,结合各部门的培训要求,每年年初编制本公司的年度培训计划,报总经理审批后实施。

4.3.2 年度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培训对象、培训主要内容、培训方式、预计培训时间等。

4.3.3 每次培训由培训部门制定具体“培训实施计划”,内容包括培训时间、

75

地点、内容、对象、教师。考核方式和方法等。

4.3.4 培训实施后由培训部门负责填写培训考核记录,并将考核记录、试卷及其他相关记录等交综合部归档保存。

4.3.5各部门的临时培训,应编制“培训实施计划”,由综合部组织实施。 5 相关文件 5.1《记录控制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

《年度培训计划》 《培训实施计划》 《培训考核记录》 《签到表》

76

信息交流与协商沟通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建立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及协商渠道,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外部关于QES体系管理及运行方面的信息交流处理 3 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公司内、外部信息交流及协商的管理。

3.2 各部门负责相应业务范围内的外部信息和本部门的信息交流,并配合综合部做好信息交流、协商、传递和处置工作。

3.3 综合部负责对协商交流工作的实施监督检查,并负责收集相关方及员工抱怨。

3.4 员工代表负责收集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合理化建议。 4 工作程序 4.1 信息的种类: 4.1.1 内部信息

内部信息是指公司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各单位间信息的日常联络、指令、常规 报表、各种信息通报、各单位间的行文、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等,包括: a.QES管理方针及目标; b 体系负责人的任免;

c.法律法规的识别与获取结果及执行情况; d.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实施及完成情况; e.现场作业活动的变更,紧急情况的通报; f.监测与测量结果;

g.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预防情况; h.内审和管理评审结果; i.管理方案实施中的困难

77

j.其它内部信息。 4.1.2 外部信息

外部信息是指外部相关方包括有关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承包方、社会公 众等的信息,具体内容如下: a.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行业技术信息;

c.客户和公众的投拆与抱怨; d.顾客明示或者隐含的要求; e.主管部门的要求; f.原材料供应与销售情况; h.协商结果; i.其它外部信息。 4.2 信息交流方式: 4.2.1 口头传达; 4.2.2 电话传达; 4.2.3 网络传达;

4.2.4 书面材料或文件形式;

4.2.5 会议及电视广播及新闻媒介传达; 4.2.6 电子媒体形式。 4.3 信息交流与处置:

4.3.1 公司的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的运行情况,综合部负责及时地传达到各相关部门及相关方;

4.3.2 综合部负责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获取、识别和及时传达; 4.3.3 各单位获取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应及时传递到综合部;

4.3.4 综合部在进行管理目标及管理方案实施情况检查后,要向体系负责人汇报检查结果;

4.3.5 员工代表负责员工的合理抱怨、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及存在的问题收集,

78

并将其及时反映至综合部。

4.3.6 综合部视需要将各单位的问题汇总,及时呈报体系负责人,必要时提交管理评审并将结果及时传达至各单位;

4.3.7 各部门之间的重要信息的交流,必要时采用《信息处理反馈单》记录信息交流的内容,并跟踪其效果。

4.3.8 各部门应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作好记录后,必要时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a. 法律法规传递给综合部,综合部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与识别管理规程》进行处理;

b. 社会公众抱怨→综合部→相关部门处理→综合部→社会公众; c. 客户的抱怨→营销部→相关部门处理→营销部→客户; d. 承包方信息→相关部门处理→承包方;

f. 供方信息→生供部→责任部门处理→生供部→供方。

必要时呈体系负责人或最高管理者协调处理,处理情况应及时予以回复并作好 记录。 4.4 协商的种类 4.4.1 内部协商种类: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方针、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订; ▲员工合理化建议; ▲作业场所变更的安卫审议;

▲重大事故、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和处理; ▲与职业安全健康有关的其它信息。 4.4.2 外部协商种类:

▲相关方在公司作业场所面临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协商; ▲公司员工在客户作业场所内面临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协商; ▲外来人员进公司参观,需经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指导;

79

▲工伤待遇的纠纷引起的与员工家属的协商。 4.5 协商方式 ▲各种沟通会; ▲员工合理化建议书。 4.6 协商的处理程序

4.6.1 每年综合部安排体系内部审核时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及目标、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划、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完成必须进行审核,内部审核员负责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体系负责人,并将最终结果在审核报告中说明;

4.6.2 总经理每年负责组织一次管理评审会议,各部门员工代表汇总本部门问题在会议上进行讨论,综合部负责将会议的讨论结果及时回复给全体员工; 4.6.3 车间负责定期(每季不少于一次)召开质量、环境及安全管理沟通会,各部门派代表参加,各部门代表负责汇总本单位员工合理的抱怨、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及存在的问题点并将其问题点带入质量、环境及安全管理沟通会上进行讨论,综合部负责汇总会议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反馈至最高管理者,必要时可由综合部召集员工代表及相关人员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此问题,并将其处理情况及时予以回复并做好记录;

4.6.4 事故、事件及不符合发生后,按《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控制程序》处理。对于轻伤级别以下的事故、事件及不符合,生供部可召集员工代表共同调查、处理。综合部负责公司工伤的申报,并将事故、事件的处理结果及时回复给责任单位;

4.6.5 工艺设备及操作条件的变更实施前,必要时各责任单位应组织员工代表进行安卫风险评估。

4.6.6 各部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须填写《员工合理化建议审核表》交至综合部,综合部根据合理化建议的内容(项目)分别转交相关职责部门或公司领导,必要时召集一次员工代表讨论,评选出年度优秀合理化建议。

4.7 外部相关方在公司的作业场所内进行作业,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

80

作业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环境和安卫问题时,应及时反映至公司对口部门或综合部,确认后与相关方协商解决方法。 5.相关文件

5.1《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5.2《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控制程序》

5.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获取与识别管理规程》 6.记 录

6.1 信息处理反馈单 6.2 员工合理化建议审核表

81

文件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QES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确保各相关场所能得到并使用有关文件的有效版本。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QES管理体系(包括CCC认证)所要求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组织QES管理体系文件及行政文件编制、收发、更改的控制 3.2技质部负责工艺及图样等技术文件的编制、收发、更改的控制和管理; 3.2 技质部、生供部、营销部等其他部门负责本部门编制文件的管理和正确使用。 4 工作程序

4.1 文件的分类和控制范围 4.1.1公司QES管理体系文件分为:

a)管理文件:包括方针、目标、手册、程序文件和有关管理规程(制度)等;

b)技术文件:包括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工艺文件、图纸等。

4.1.2由综合部确定本公司QES管理体系所需控制的有关文件,编制《受控文件清单》。 4.2 文件的编号 4.2.1 管理文件

a) 手册: JP/QEO/QM-0000(年号)

公司名称/管理手册代号/年代号 手册中各章以章节号区分

b) 程序文件: JP/QP(QC)-A/O 公司名称/ 程序(规程)文件代号/版本号 c)记录表格: QR/00 -001

文件序号/部门代号/记录代号

82

4.3文件的编写、审核、批准、发布

4.3.1 体系文件由综合部负责组织编写,由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发布; 4.3.2 技术文件由技质部负责组织编写,由部门负责人审核,总工程师批准发布 4.3.3 文件批准发布时,审核及审批人应确保文件是适宜的; 4.4 文件的受控情况

文件分为“受控”和“非受控”两大类,凡与本公司QES管理体系运行紧密相关的文件应为受控文件。所有受控文件须在该文件封面加盖“受控”印章,并注明分发号。 4.5 文件的更改

4.5.1QES管理体系文件的更改由综合部负责组织实施,申请更改部门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经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更改。

4.5.2其他文件的更改由各相应部门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再由各相应部门指定人员进行更改、发放、处理。如果指定其他部门审批时,该部门应获得审批所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4.6 文件的领用

4.6.1 文件领用由使用者在《文件发放记录表》上签字领取,电子版只读发放。 4.6.2 因破损而重新领用的新文件,分发号不变,发放部门收回相应旧文件;因丢失而补发的文件,应给予新的分发号,并注明已丢失文件的分发号失效;发放部门作好相应发放签收记录. 4.7 文件的保存、作废与销毁 4.7.1 文件的保存

a、各部门对接收其他部门发放的受控文件,及时记录《受控文件清单》进行管理。

b、各部门负责保管本部门与QES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文件保存场所应适宜。

c、任何人不得在受控文件上乱涂乱画,不准私自外借,确保文件的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83

4.7.2 文件的作废与销毁

a、所有失效或作废文件由相关部门资料员及时从所有发放或使用场所撤出,加盖“作废”印章,确保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b、为某种原因需保留的任何已作废文件,都应进行适当标识,加盖“作废保留”印章;

c、对要销毁的作废文件,由相关部门填写《文件销毁申请单》,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进行销毁,文件销毁时至少应有二人参加。 4.7.3 文件的复制

a、受控体系文件的复制由综合部文件管理员负责进行,受控发放并登记文件编号。其他部门自行复制或未加盖“受控”印章的文件为无效文件。 b、技术文件的复制由技质部负责进行,受控登记发放,领用人签字领取。 4.8 外来文件的控制

a、综合部负责收集相关国家、行业、国际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最新版本,分发到相关部门使用,并及时收回已经作废版本文件。

b、为确保技术标准的及时有效更新,技质部负责对标准类文件进行受控发放,或者以“受控文件清单”或其他方式定期发布厂内使用外来标准文件的最新版本,相关部门核对后自行处理。

4.9 对记录文件的管理执行《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 5 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6 记录

《文件发放记录表》 《文件更改申请单》 《受控文件清单》 《文件销毁申请单》

84

记录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有关记录进行控制,为证实产品、过程和体系符合要求及体系有效运行提供证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QES管理体系所要求记录的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的记录。

3.2 各部门负责记录、整理及规档,保管本部门编号的记录。

3.3 每年底各部门按照要求将其它部门编号的记录交编号归口部门归档保管。 4 工作程序 4.1 记录的标识

记录以QES体系的名称和编号进行标识,记录的编号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2 记录填写

4.2.1 QES记录由责任人负责填写,填写要及时、真实、内容完整、字迹清晰。 4.2.2 QES记录填写不得随意涂改,如因笔误或计算错误要修改原数据,应采用单杠划去原数据,在其上方写上更改后的数据,加盖或签上更改人的印章或姓名及日期。

4.3 QES记录的贮存和保护

4.3.1 各部门须将规定的QES记录分类整理,存放于通风、干燥的地方,所有的QES记录应保持清洁,字迹清晰。QES记录的保存期具体执行《QES记录清单》中的规定。

4.3.2 综合部负责编制《QES记录清单》,将所有与QES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记录汇总,包括名称、编号、保存期等内容,并汇集备案记录的原始样本。 4.4 QES记录的归档和查阅

4.4.1 各部门对本部门职责范围的QES记录及时归档,分类装订保存。

85

4.4.2 各部门保管的QES记录应便于检索,查阅QES记录应经主管部门责任人同意。

4.4.3 各部门每年底按照要求,将年度其它部门编号的体系管理及运行的记录交记录的归口部门归档。 4.5 QES记录的销毁处理

QES记录如超过保存期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销毁时,由管理人员填写《文件销毁申请单》交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执行销毁。 4.6 QES记录格式

QES记录格式的编制由综合部组织进行,格式内容的变更,执行《文件控制程序》中文件更改的规定。 5 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

《QES记录清单》 《文件销毁申请单》

86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1 目的

充分、准确地掌握顾客对本公司的产品及服务的有关要求和反馈信息,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满足顾客要求,不断增强顾客满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对产品要求的识别、评审、与顾客沟通、产品交付及产品交付后服务等相关活动的控制。 3 职责

3.1 与产品有关要求评审由公司总经理或营销部负责人组织,营销部业务员负责合同评审的管理工作;

3.2 与产品有关要求评审参加部门(人员)为公司领导、营销部业务员、技质部、生供部及车间,需要时可请技质部、生供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 3.3 技质部负责特殊技术要求的评审,生供部及车间负责生产能力、交货期要 求的评审,生供部负责材料供应要求的评审,技质部负责特殊检验手段适应性的评审,综合部对价格的合理性进行评审。 4 工作程序 4.1 顾客要求的识别

4.1.1 当顾客有意订购本公司产品时,营销部业务人员应详细准确地了解顾客所有的要求(含产品、体系、过程等方面的要求和环境保护及健康安全的其它要求),新产品的需求应以市场调研为主;

4.1.2 识别顾客规定的产品要求,包括有关可用性、交付和支持方面的要求; 4.1.3 识别顾客未做规定,但预期或规定用途所必要的产品要求; 4.1.4 明确与产品有关的义务,包括法律和法规要求。 4.2 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4.2.1 评审要求

对已识别的顾客要求连同组织确定的附加要求实施评审,评审应在向顾客做出 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在投标、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通过评审以确保:

87

a、要求得到规定

b、在顾客没有以文件的形式提供要求的情况下,顾客要求在接受前得到确认; c、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要求已予以解决; d、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4.2.2 评审程序

a、对以书面合同形成的常规产品(指已经批量生产的老产品)订单,由营销部业务员组织对订单的经济性、交货期进行评审;

b、对以电话或当面口头形成的订单,营销部应书面记载下所需产品的长度、 技术要求、交货时间、需方单位、交货地点等内容,常规产品按第 a 条评审,非常规产品(指没有批量生产过的产品,包括型号变更的产品)按第 c 条执行评审;

c、非常规产品由总经理或委托营销部主持评审,技质部、生供部、综合部参加,分别就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质量要求是否能满足顾客需要进行评审,营销部负责做好评审记录;

e、必要时,合同须经聘用的律师评审;

f、合同评审的参加部门,在对合同进行评审后,必须在《合同评审表》上签字认可,由营销部负责建档、保存。

4.3 与顾客的沟通按《顾客服务管理规程》处理。

4.3.1 按经济合同管理规定评审签订的合同,营销部应做好合同签订和合同文本的保存工作,并将合同文本反馈给顾客;

4.3.2 营销部应与顾客随时保持联系,并回答顾客的询问。若顾客提出的问题 涉及有关部门时,营销部应负责将顾客提出的要求通知相关部门; 4.3.3 若发生顾客投诉,则按《顾客服务管理规程》处理。 4.4 合同的修订

4.4.1 当合同需要修订时,均应有书面申请或传真等文字凭证;

4.4.2 对拟更改、修订的合同更改前应重新进行评审,由营销部视其合同拟更 改的内容,组织与更改内容有涉及的部门对更改内容进行评审确认后,方可更

88

改;

4.4.3 更改后的合同,由营销部针对更改、修订状况,填写合同修订、更改通 知单,下发相关的生产车间、部门。 4.5 合同的终止

因需方原因中止合同或合同中的部份条款,营销部及时填写合同修订、更改通知单经部门领导审核,必要时经公司领导认可后,作出继续生产或停止生产的 决定;如需撤消生产计划,营销部应立即将通知单下发生产车间及有关部门,并协调处理好善后工作。 5 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顾客服务管理规程》 6 记录 6.1 合同评审表

6.2 口头(电话)订货记录单 6.3 合同修订、更改通知单 6.4 合同文本

89

外部提供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外部提供及采购过程及供方的评价进行控制,确保外部提供及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采购、外协加工和供方提供服务的控制,及对供方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控制。 3 职责

3.1 生供部负责生产所需物资的采购及管理,制定材料采购单,并组织对供方进行选择和评价。

3.2 技质部负责采购物资的进货检验和验证。 3.3技质部负责制定采购物资技术标准。 3.4 综合部负责进行采购物资经济核算。 4 工作程序 4.1 采购物资分类

技质部负责制定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并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根据其对产品实现和最终产品的影响程度,本公司采购物资分为以下三类:

4.1.1 重要物资(A类):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严重投诉的物资;主要有一次元件及绝缘材料、母线导体。

4.1.2 一般物资(B类):构成最终产品非关键部位的批量物资,它一般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或即使略有影响,但可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物资;包括产品的其它比如连接件、二次元件等;

4.1.3 辅助物资(C类):非直接用于产品本身的起辅助作用的物资,如一般包装材料等。

4.1.4 本公司物资分类,见“采购物资分类表”。 4.2 对供方的评价

90

4.2.1 生供部根据采购物资技术标准和生产需要,通过对物资的质量、价格、供货期等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供方,填写“供方调查和评价表”。生供部负责建立并保存合格供方的质量记录。根据《采购物资分类表》规定的产品类别,明确对供方的控制方式和程度。

4.2.2 对有多年业务往来的重要物资的供方,应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明材料,适当时可包括以下内容: a)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b)产品质量证明资料;比如:试验报告、检测报告等。 c)供方产品的质量、生产、交货能力及服务等情况的调查资料; d)生产经营能力证明资料。

4.2.3 对第一次供应重要物资的供方,除提供充分的书面证明材料外,还需经样品测试及小批量适用,测试合格才能供货:

a)新供方根据提供的技术要求提供少量样品;

b)技质部对样品进行验证,出具相应的验证报告;样品如不合格可再送样,但最多不超过两次;

c)样品验证合格后,生供部通知供方小批量供货;经进货验证合格后试用,并出具相应的验证报告;

d)小批量进货验证或试用不合格则取消其供货资格。样品验证、小批量试用均合格的供方经总经理批准后,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4.2.4 对于一般物资供方或与本公司长期合作的供方,生供部负责对其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能力、交货能力等进行调查,收集证明材料,由各相关部门提供评价意见,总经理批准后,可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4.2.5 对于批量供应的辅助物资,由生供部进货时对其进行验证,并对其生产能力进行调查,合格者直接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对零星采购的辅助物资,其进货验证记录即为对此供方的评价。

4.2.6 供方产品如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生供部应向供方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求,如两次提出要求而质量没有明显改进或者进货检验不合格,应取消其供货

91

资格。

4.2.7 生供部每年对合格供方进行一次跟踪复评,填写《供货业绩评定表》,评定不合格,应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如因特殊情况留用,应报总经理批准,但应加强对其供应物资的进货验证,连续第二次评分仍不及格,应取消其供货资格。

4.2.8 服务供方的控制

为本公司提供服务的供方,如运输公司,可对其宣传资料进行收集,确认其驾驶人员的资历、公司的诚信度,必要时签订服务运输协议后列入合格名录。

计量鉴定、污染排放检测单位等是国家授权的,可不再做服务质量评价。 4.3 采购 4.3.1 采购计划

a)为合理控制产品加工成本,生供部协助综合部负责对本公司产品加工成本进行核算;

b)采购人员根据营销部的合同内容,考虑产品库存数量,编制“材料采购单”,“材料采购单”经生供部负责人批准后,由采购人员通知供方及时供货,或直接进行采购。 4.3.2 物资采购实施

a)采购人员根据采购计划要求,按照采购物资技术标准要求在“合格供方记录”中选择供方进行采购;

b)采购人员采购物资时,将采购物资内容及技术要求以传真、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供方,确保供方及时交货;

c)采购重要和一般物资时,采购要求应明确品名、规格、数量、技术质量要求、验收条件及供货期限等。 4.4 采购信息 4.4.1 采购文件

4.4.1.1 采购文件应包括拟采购产品的信息:

a)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可直接引用各类标准或提供规范、图样等技术文件);

92

b)对产品的验收要求;

c)其他要求,如价格、数量、交付等; 4.4.1.2 适当时还包括:

a)对供方的产品、程序、过程、设备、人员提出有关批准或资格鉴定的要求,如对供方产品质量要求,加工工艺、设备及人员要求、验收放行要求等; b)适用的管理体系要求。

4.4.2 本公司的采购文件包括材料采购单、采购物资分类表、采购合同及附件等,由生供部负责归档保管。采购文件发放前,应由相应的发放部门负责人对其要求是否适当进行评审。 4.5 采购产品的验证

4.5.1 对采购的产品可以有如下几种验证方式: a)由技质部进行进货验证; b)由本公司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 c)由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验证。

对b)、c)两种情况,生供部应在采购文件中规定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

4.5.2 验证活动可包括检验、测量、观察、工艺验证、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等方式。

4.5.3 顾客的验证不能免除本公司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也不能排除其后顾客拒收的可能。 5 相关文件

《过程和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5 记录

《供方调查和评价表》 《供方业绩评定表》 《合格供方名录》 《材料采购单》

93

附表:采购物资分类表

A类物资 一次元件 母排 绝缘材料 B类物资 二次元件 导体 连接件、标识件

94

C类物资 紧固件 包装 低耗品 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策划、控制,确保这些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使工厂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和顾客的需要。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高低压成套设备产品的OEM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控制。 3 职责

3.1 本程序控制由技质部归口负责,负责监督OEM厂家的设备管理及过程工艺管理;

3.2技质部组织工艺员制定相关作业文件,以及从事特殊过程的人员提出培训要求,并对产品的标识提出要求,OEM生产厂家执行。 3.2 技质部负责产品的检验和产品状态标识。

3.3 OEM生产厂家负责产品的生产、交付,技质部配合售后服务。 4 工作程序 4.1 指导操作的文件

4.1.1为保证本厂生产的各类产品都能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生产,由OEM生产厂家根据技质部或顾客提供的正式图纸、规范、技术要求等,编制产品的工艺流程、各生产作业的操作规程、关键和特殊过程工艺卡、作业指导书并确定质量控制点,经技质部负责人审核后,报总工程师批准。

4.1.2技质部应制订检验/试验规程,以保证每种产品都能按规定的要求程序进行检验和试验。

4.1.3OEM生产厂家应组织工艺员将本厂生产中使用的通用工艺规定(如表面处理工艺的通用规定及工艺制度、工艺纪律等)写成书面文件,供有关生产作业人员使用,并在作业指导书中予以引用。

4.1.4对工厂的关键和特殊过程,母排搪锡为关键过程,焊接、油漆为特殊过程,相关车间必须为该过程的操作人员提供作业指导书。该作业指导书应明确规定圆满完成作业及作业符合技术规范的准则。

95

4.1.5各部门应按《文件控制程序》对文件进行控制,及时将文件的有效版本发放到使用者手中,并同时收回失效的文件,以防止在生产过程中误用失效文件。 4.1.6 OEM生产厂家负责将有效作业指导书等文件汇编成《作业文件目录清单》。 4.2

操作人员

4.2.1所有生产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才允许上岗操作。对特殊过程操作人员,应为通过考核取得上岗资格证或相应的资格证书,否则不能从事该过程工作。

4.2.2操作人员应熟悉提供给他的本过程的图纸、规范、操作规程,并能正确使用生产用设备、工装模具、计量器具等,以便在生产过程中能进行自我控制。 4.2.3为使操作人员能处于自我控制,OEM生产厂家应经常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有关工艺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教育,并提供相应的工艺技术文件。 4.3 设备及工艺装备的控制

4.3.1 各车间应根据工艺文件的要求,使用规定的设备安排生产,设备的使用、保养与维修按《生产设备管理办法》执行。

4.3.2必要时,技质部应组织人员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设备及工装的技术性能进行验证认可,确保在用设备的技术状态符合规定的要求。对特殊过程使用设备的验证,设备使用部门应保存一份验证结果的证明文件以备检查。

4.3.3 对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参数控制及其它有检定要求的仪器、仪表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执行。

4.3.4 工艺装备的验收、使用、保养与维修按《生产设备管理办法》执行。 4.3.5 为实施对特殊过程的监视,工厂设备员应以适宜的频次检查特殊过程使用的设备的技术性能。一旦发现变化,应立即上报车间主任,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校准或维修。

4.4 原辅料、外协加工物资及半成品的控制

4.4.1为保证所有用以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加工物资及工厂生产的半成品都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各部门应确保不发放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加工物资用于生产过程,工厂质检员应确保未按规定进

96

行检验和试验的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下一工序。

4.4.2 各车间的所有用以构成产品的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加工物资、半成品和成品,都应将其合理堆放、隔离、搬运、防护和保管,以保持其实用性。应特别考虑存放期限对质量的影响,对于存放寿命短、易变质的物资,应随用随领以保持其实用性。

4.5 辅助材料、公用设施和环境条件

4.5.1 OEM生产厂家应对产品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材料和工厂设施,如导线、电器元件、化学用品等加以控制,以保证对过程影响的均一性。 4.5.2 OEM生产厂家应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生产环境(如环境温度、湿度、噪声、天气、照明和清洁度等)作出规定,各车间予以实施。

4.5.3 为实施对特殊过程的监视,车间设备员应以适当的频次检查特殊过程运行的环境条件和其它因素,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采取纠正措施。 4.6 过程控制的策划

4.6.1 OEM生产厂家应组织工艺人员,研究过程的工艺参数与成品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产品规范确定过程的控制规范,形成文件并通知有关生产和检验人员。

4.6.2 技质部应会同车间按产品的加工顺序对工厂焊接、油漆和母线搪锡等特殊/关键过程进行验证,以减少失误和提高效益。如果对过程的某些参数的验证从物质上和经济上都有困难或不可行,则必须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进行验证。对过程的验证包括:材料、设备、工艺装备、程序和人员。

4.6.3 技质部应会同OEM生产厂家确定称之为“过程质量控制点”的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过程,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过程符合规定要求。 4.7 过程的运行

4.7.1 当过程开始运行或更换工艺装备或调整工艺参数后重新运行时,操作者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规定的范围和调整方法对过程进行调整,直到过程的运行参数或过程产出的产品的质量特性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

4.7.2 执行4.7.1条后,对过程产品作首次检验,如不合格,则重新执行4.7.1

97

条,或由车间主任查找原因再执行4.7.1条。

4.7.3 如首次检验合格,操作者应按操作规程中规定的方法对过程及设备进行控制,以保持其稳定的运行状态,并对过程产出的产品按规定的频次和数量进行自检。

4.7.4 操作者在执行4.7.3条时,如发现产品质量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报告车间主任予以解决。

4.7.5 检验员应按检验规程对过程产品进行检验,按规定的要求作好记录,并区分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只有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才允许放行到下一过程或入库保存。对不合格品应作出标识并予以隔离。 4.7.6 操作者应对重要设备作好运行情况记录。

4.7.7对关键和特殊过程的运行,操作者还应经常检查过程的每个监控装置,并按规定的频次记录过程的运行状况(如过程的特性参数)。

4.7.8 生产人员和检验员应分别查阅4.7.6条和4.7.7条的记录,以判别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产品质量是否持续稳定地满足规定的要求。一旦发现过程处于不受控状态或产品质量特性的异常波动时,应立即报告车间主任。 4.8 过程的更改

4.8.1 当车间主任收到过程处于不受控状态或产品质量特性的异常波动的报告时,应立即查找原因,予以解决。如一时不能解决,应立即上报技质部负责人,技质部会同有关人员共同查找原因,并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8.2 如采取的纠正措施涉及到工艺更改,则应通过对产品的评价以验证所做的更改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应将工艺更改而引起的过程参数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的任何变化形成文件,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有关的生产检验人员。

4.8.3 当采取的纠正措施经验证确实有效地改进了过程和产品质量后,应分别将其纳入相应的技术或质量管理文件。当已确定现有的控制手段和检验方法不适用或不够有效时,技质部和技质部应分别修订该控制手段和检验方法。对控制手段和检验方法进行修订时,技术、质检人员应相互配合,所涉及的文件更改

98

应按《文件控制程序》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4.9 过程质量的监督

OEM生产厂家应对车间的关键、特殊过程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填写《关键/特殊过程验证报告》并应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知受检的车间,按4.10条进行处理。 4.10 不合格品的处置

过程产品或成品不合格,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5 引用文件/支持性文件

5.1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5.4 各种工艺文件、图纸、操作规程 6 记录

6.1 文明生产现场管理检查记录 6.2 关键/特殊过程验证报告 6.3 服务记录卡 6.4 标识检查记录 6.5 送货单

6.6 配电柜(箱)交接卡

99

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不合格品进行控制,防止误用。确保不合格品不投产、不转序和不交付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交付后的产品发生的不合格的控制。 3 职责

3.1 技质部负责判断和记录不合格品,组织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负责收集不合格品的原始资料,负责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置。负责对返工、返修后产品进行再检验,作好不合格品标识。

3.2 车间、库房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和处置。

3.3 不合格评审人员对提交的不合格品进行评审,作出最终处理决定。 3.4 技质部负责对批量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必要时需制订临时工艺等。 4 工作程序

4.1 不合格品的标识和隔离 4.1.1 不合格品的标识

a、经检验员检验为不合格的原材料,由检验员在此原材料醒目的位置挂好“不 合格”标牌;

b、经检验员检验为不合格的半成品、成品,由检验员或技质部授权的车间人员 在责任卡上盖“不合格”印章,并注明不合格项目;并且明确进行产品标识。 c、检验员或生产者发现不合格品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对以前的生产批 进行再检验,一直追溯到产品检验合格,防止漏检;

d、由检验员在原材料检验报告、施工检验记录、质量信息反馈单及成品检验记录上作好不合格品记录,记录中应注明不合格品型号规格、生产日期、班组(或厂家)、数量及不合格项目。 4.1.2 不合格品的隔离

a、经检验员检验为不合格的原材料,由原材料保管员负责隔离存放;

100

b、半成品、成品中出现不合格品时,检验员及时通知车间主任或 车间其他负 责人,车间应按指定位置存放不合格品;

c、不合格品与合格品要严格分开,未经处置的不合格品不得投产、转序或入 库;

d、检验员对不合格品的隔离情况进行监督。 4.2 不合格品的评审 4.2.1 不合格品的分级与分类

a、分级:分为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可能造成A类缺陷)两级。 b、分类:分为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半成品、不合格成品三类。

4.2.2 评审时,根据不合格品的具体情况,对不合格品作出退货、返修、返工、 让步放行或报废等意见,规定出返修、返工后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及负责处置不合格品的部门。必要时,对产生不合格品的责任单位或个人作出处理意见。 a、一般不合格品由检验员判断后,交由技质部会同车间负责人进行评审。 b、严重不合格原材料由技质部提交不合格评审表后,由总经理主持,技质部会同生供部、营销部及主管技术的领导、车间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组成的不合格评审小组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供应部按照评审意见执行。

c、严重不合格半成品、成品由技质部提交不合格评审表后,由总经理主持,由技质部会同主管技术、生产的领导,生产车间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组成的不合格评审小组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生供部按照评审意见执行。

4.2.3 不合格评审人员应在评审记录上签字,由技质部作好评审记录的收集与保

存,并将评审记录复印传递给责任单位。 4.3 不合格品的处置 4.3.1 不合格原材料的退货

采购人员接到评审表后,及时与供方联系,并按评审意见办理退、换货手续。 4.3.2 不合格品的返修

a、车间接到返修通知后,及时按照评审表要求对不合格品进行返修;

101

b、返修不合格品需要制订临时工艺时,由不合格品评审小组或生供部通知技质部制订;

c、检验人员对返修后的产品进行全数检验,作好检验记录并存档,经检验合 格后方可转序或入库。 4.3.3 不合格品的返工

a、车间接到返工通知后,及时按照评审表要求对不合格品进行返工; b、返工不合格品需要制订临时工艺时,由不合格品评审小组或生供部通知技 质部制订;

c、检验人员对返工后的产品进行全数检验,作好检验记录并存档,经检验合 格后方可转序或发运。 4.3.4 不合格品的让步放行

a、作让步放行的原材料经评审签字确认后方可予以让步放行;

b、作让步放行的产品经评审签字确认,必要时还要与用户充分沟通和确认后 方可予以让步放行;

c、技质部记录好让步放行产品产生的时间、车间、机台、班组及质量缺陷状 况,并将此记录存档。 4.3.5 不合格品的报废

报废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由综合部或车间负责处置; 4.3.6 不合格品的返工、返修、让步放行仅限此一批,不得沿用。 4.4 交付或使用后不合格品的处理

公司保持与顾客的沟通渠道畅通,接到或发现本公司产品交付或使用后出现不 符合时将及时处理,具体按《顾客服务管理规程》 5 相关文件

《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规程》 6 记录

6.1 原材料检验(验证)报告 6.2 成品检验报告

102

6.3 不合格品的评审记录 6.4 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单 6.5 施工检验记录

103

产品质量监视与测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得到满足,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2. 适用范围

用于对生产高低压成套设备所用原材料、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3. 职责

3.1 技质部负责组织检验和试验的策划、实施、记录及归口管理。 3.2 OEM生产厂家负责过程和最终产品的交检,并做好配合工作。 4. 工作程序

4.1质量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4.1.1技质部负责识别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也包括工厂根据产品特点策划的各过程和子过程,特别是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全过程。 4.1.2 过程持续满足预定目的的能力,是指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4.1.3 与质量相关的各过程应根据总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本过程具体的质量目标,如生产科工序产品合格率、物资部采购产品的合格率、销售指标及顾客满意等。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进行相应的监视和测量:

a) 技质部负责使用控制图或巡检表,对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进行测量,以确定需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时机;

b) 当过程产品合格率接近或低于控制下限时,技质部应及时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定出责任部门,对其从人员、设备、原材料、各类规程、生产环境及检验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需要采取改进措施时,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经体系负责人审核,厂长批准后,交责任部门实施,技质部负责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104

4.2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4.2.1检验和试验采用自检和专检相结合,首检、互检、完工检相结合的原则。 4.2.2检验和试验的重点是质量重要度A、B级特性。

4.2.3检验和试验活动应按质量计划、检验计划和/或有关程序文件执行。 4.2.4本公司不具备进货产品检验手段的检验、试验项目,可委托有资格有能力的外单位进行。

4.2.5检验和试验后,检验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状态标识,并在有关记录栏目中签署姓 名和日期。

4.2.6检验和试验判为不合格的产品,应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经返工、返修的产品,必须重新按原规定进行检验和试验。

4.2.7检验和试验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必须完好(根据工厂实际情况,确认检验设备和例行检验设备为同一套设备。),并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检验和试验人员必须按《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规定,正确使用和维护测量设备。 4.2.8检验和试验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考核,并经授权。 4.3 编制检验计划

4.3.1在新产品投产和有质量计划要求时,技质部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其检验和试验的措施、资源、活动进行策划和安排,其结果形成检验计划,当现有检验文件能覆盖特定产品项目时,可不新编检验计划。

4.3.2 技质部提供图样、技术文件、质量计划、技术标准、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内控质量要求等,供技质部编制检验计划用。 4.3.3检验计划基本内容一般应包括: a)检验流程(说明检验程序,检验方式); b)检验用质量缺陷严重性分级表;

c)检验指导书(即对重要检测项目实施检验操作的指导性文件); d)测量设备(包括仪器、仪表、量具、检具、装置)的配置计划; e)人员调配、培训、资格认可事项的安排;

105

f)记录所采用的表格;

g)其他需要做特殊安排的事宜。

4.3.4检验计划中确定进货检验的数量、性质时,应考虑对供方控制的效果和其所提供的合格证据。

4.3.5检验计划由编制人、技质部负责人、总工程师签署编制、审定、批准后执行。

4.4 进货检验和试验

4.4.1采购产品到本厂后,由采购人员填写《入库单》,•随进货产品和随产品文件向进货检验员交检。

4.4.2•进货检验员首先核对交检产品的供货单位是否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除程序规定的特殊审批者外),按“进货检验规程”或图样及技术协议等的有关规定执行进货检验,并填写有关进货检验和试验记录。在确定进货检验数量和性质时,应充分考虑合格供方控制程度和提供的合格证据。

4.4.3进货检验合格的产品,检验员对其作好“合格”标识,•并在《入库单》的相应栏目中签署姓名后交采购人员办理入库。库管人员按《库房管理制度》办理入库手续并进行标识。市场特许采购产品必须全数检验。

4.4.4进货检验不合格的物资,检验员对其作好“不合格”标识,并进行隔离,由采购人员负责退货。

4.4.5如规定在供方处进行采购产品的验证,•则技质部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安排质检人员前往供方处,按合同规定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合格的产品在进厂时可不再重复进行检验和试验。

4.4.6 顾客提供的产品进入本厂时按上述规定执行进货检验和试验。 4.5 过程检验和试验

4.5.1产品制造及装配完成后,首先由操作者进行自检,填写有关的检查记录,交专职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如合格,则由检验人员在有关记录内填写数据和签署姓名。

4.5.2特殊过程中操作者应按要求做好记录,便于检查使用。

106

4.5.3判为不合格的产品,由检验人员做好“不合格”标识,可行时进行隔离。 4.5.4当操作者和专职检验人员使用同一套测量设备(包括试验软件、比较标准)•进行检验时,必须在使用前校准,确保该设备的有效性。

4.5.5 在所规定的检验和试验完成或必须的报告收到并验证有效前,产品不准放行。

4.6 最终检验和试验

4.6.1必须在规定的进货、过程检验和试验均已完成,且其结果满足规定要求时,才能进行最终检验和试验。

4.6.2根据《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进行确认检验,以验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要求。

4.6.2.1“CCC”认证产品的确认检验每年不得少于1次,批次产品10台以上需进行确认检验,抽样数量应不少于批次的10%。 4.6.2.2确认检验必须由技质部长主持。

4.5.2.3产品交付后的试运行和运行情况也可作为产品是否持续符合规定要求的依 据。

4.6.3各项检验和试验项目园满完成,且有关数据、文件齐备并经质检 科长认可合格后,签发《产品合格证》。经办人填报《“3C”认证标志及铭牌申领单》领取标志和铭牌。

4.6.4检验和试验不合格的产品,由试验人员在该台产品上挂“不合格” 标识牌,•并将不合格情况记入检验和试验记录,通知装配车间;出现较 大的质量问题,•还须填写《质量信息传递记录》。

4.6.5 检验和试验合格的产品,质检人员在《配电柜(箱)交接卡》有关栏目签字后,发放铭牌及标志于操作者。生产科人员验收后在《配电柜(箱)交接卡》有关栏目签字后,在产品上加施铭牌及标志,经包装即可出厂。 4.7检验和试验记录

4.7.1检验和试验记录应采用规定的记录格式。

107

4.7.2检验和试验结果应用钢笔或圆珠笔认真、准确、清晰地填入记录表中,字迹端正,无未填写栏目,无任意涂改,并由授权检验人员签章。 4.7.3检验和试验记录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妥为保存。 5 引用文件/支持性文件

5.1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5.2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3 《记录控制程序》 5.4 《库房管理办法》

5.5 各种检验试验规程、工艺守则 6 记 录

6.1 辅件进货检验和试验记录 6.2 “三检”记录卡 6.3 绝缘件进货检验报告 6.4 电缆(电线)进货检验报告 6.5 隔离开关进货检验报告 6.6 断路器进货检验报告 6.7 钢板进货检验报告 6.8 型材进货检验报告

6.9 铜(铝)导电排进货检验报告 6.10 刀开关进货检验报告 6.11 空气开关进货检验报告 6.12 接触器、继电器进货检验报告 6.13 互感器进货检验报告 6.14 电器仪表进货检验报告 6.15 电器按钮和信号灯进货检验报告 6.16 配电箱检验记录 6.17 低压配电装置检验记录

108

6.18 ____kV高压开关柜出厂检查试验记录 6.19 ____kV箱式变电站检验记录

6.20 油漆车间前处理化学溶液工艺参数记录表 6.21 《污水中和处理及监测(PH值)记录》 6.22 《质量环境体系运行检查表》 6.23 配电箱确认检验记录

6.24 低压配电装置确认检验记录6.25

箱式变电站确认检验记录109

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监测控制程序

1.目的

为监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评价适用于环境管理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对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监测与测量活动。 3.职责

3.1综合部负责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和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监控; 3.2生供部负责对运行控制进行监控,各生产车间、职能部门配合;

3.3技质部负责对污染物排放及作业场所的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等请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监测,综合部负责协调; 3.4供应部负责对主要原材料消耗进行监控。

3.5技质部负责监测仪器的配备、使用和维护,并按规定安排送验; 3.6综合部负责对资源及能源消耗进行监控; 4.工作程序

4.1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监控

4.1.1综合部每季度对公司及各部门的二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必要时可深入到班组、岗位,并填写《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检查表》报体系负责人,必要时报最高管理者;

4.1.2综合部应在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按方案的实施进度对方案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将填写的《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检查表》上报公司管理代表;

4.1.3各部门每月应对自身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分解下去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进行监控。 4.2法律、法规的监控

综合部每年依据外委检测报告及公司自身的测量结果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作

110

一次评价; 4.3运行控制监控 4.3.1能源资源监控

a.综合部每月对水、电消耗进行统计,并填写《用水、用电统计表》; b.仓库每月对主要原材料的消耗进行监控,并填写《车间材料核算单》报综合部。

4.3.2废水、噪声监控

技质部每年委托有资质的检测部门对公司外排废水、厂界噪声进行监测,并索取检测报告。当有污染指标超标排放时,要向责任部门发出不符合报告,具体按《持续改进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3.3其它运行控制的监控

a.各部门每月对本部门涉及的运行控制作业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

b.生供部每月对安全用电、设备运行进行监控,每月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进行整体监控;

c.生供部每月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置进行监控; d.综合部每月对消防、车辆安全行驶的进行监控; 5.相关文件

5.1《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6.记录

6.1《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检查表》 6.2《用水、用电统计表》 6.3《材料核算单》

111

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应急响应,预防和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及对人的健康和安全的危害,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处理及应急准备和响应 3 职责

3.1综合部负责组织对事故处理及应急与预防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3.2 生供部、技质部负责质量、安全、环保应急准备情况的检查,并参与事故的调查及分析。

3.3综合部负责关键岗位人员职责权限的落实及岗位能力的培训管理。 3.4 综合部和生供部负责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作出事故处理及应急响应。

3.5 各职能部门负责按照职责权限内紧急情况的处理及善后落实工作。 3.6 各相关车间、部门负责本单位紧急情况的事故处理及应急准备和响应。 4 工作程序

4.1 紧急情况和事故类型 4.1.1 火灾

4.1.2 高压电线漏电或者短路(例如耐压试验设备故障) 4.1.3 雷击、电网低电压跳闸 4.1.4 触电伤害 4.1.5 公司车辆交通事故

4.1.6 机械伤害(挤伤、压伤、烫伤、起重机吊起重物坠落伤人) 4.1.7 压力容器(蒸汽锅炉及氧气、二氧化碳、乙炔气瓶)爆炸 4.2 火灾预防与应急响应

112

4.2.1 火灾的预防

a.综合部对存在火灾隐患岗位的员工按《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进行培训。 b.各相关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c.综合部为各单位存在火灾隐患的部位提供必要的消防器材,并进行日常管理(检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摆放在显眼的固定位置)。有条件时,应对相关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试验(如试验消防栓喷水射程、压力,检查消防水带是否泄漏)。

d.生供部在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中,对重点防火区域列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

e.重点防火区域范围:

物资库房、成品库房、配电室、耐压试验区 f.易燃易爆品应远离重点生产区域放置 g.失火类型及灭火措施

▲ 液体、气体、电器失火:使用干粉灭火器 ▲ 一般物品失火:使用干粉灭火器或水

h. 综合部每月定期对公司消防器材的配置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消防工作检查记录》上,若发现有用过或到期的灭火器材,24 小时内必须更换补齐,并在《消防器材补充更换记录》上登记。 4.2.2 火灾的响应

a.当火灾发生后,目击者应立即报告综合部(必要时向消防部门报警——电话 119),说明失火类型、失火地点,同时组织附近人员采取相应灭火措施。 b.综合部在接到火灾报警后,应及时地作出失火情况判定,并组织公司当班能暂时离岗的人员来灭火,若通知了消防队,应立即派人在厂外等候,以便向消防队队员指明方向。

c.综合部在向外联系完毕后,应立即与火灾发生部门、生供部和公司领导取得联系。火灾发生单位与生供部负责人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赶到现场,控制火势,组织现场人员疏散。各有关岗位人员将事故过程记录在相应的工作日志或

113

设备运行记录中。

d.火灾的事故分析工作按《事故、事件调查处理规程》执行。

f.若火灾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综合部应在火灾后请环保局进行现场空气污染物监测,并作好记录。

g.若火灾现场有受伤人员,目击者应立即打电话——120,将伤员送往医院治疗。 4.3 压力管道爆裂预防与应急响应 4.3.1 预防措施

a.综合部负责对存在压力管道爆裂隐患岗位的人员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进行培训。

b.各相关岗位人员严格按照技质部制定的工艺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c.车间应作好存在起重、消防器材必须的备品备件,并进行日常监测管理。 d.车间应定期检查起重、消防,并在《施工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4.3.2 应急响应

a.发生电线及电器漏电或者短路发生时立即关闭电源,同时上报生供部。 b.生供部应立即督促有关单位组织进行抢救和抢修。 c. 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做好记录。

4.4 雷击、电网低电压跳闸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4.4.1 预防措施

a.综合部和技质部对相关岗位人员按《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进行培训。 b.各相关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4.4.2 应急响应

a.发生雷击、电网低电压跳闸后,设备操作人员立即切断电网中该用电设备电源,检查设备受损情况并尽快恢复,同时上报生供部并作好记录。 b.恢复生产前,电工须对主要用电设备的绝缘情况进行检查,经生供部主任同意后,方可送电,并按相应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相关记录。 4.5 触电伤害 4.5.1 预防措施

114

a. 确保电气设备外壳接地。

b. 综合部和技质部对相关岗位人员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进行电气安全知识和触电紧急救护法培训。

c.各相关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d.电气作业人员应按其职务和工作性质熟悉《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有关部分,并经劳动部门考核合格后,持电工证方能上岗。

e.车间维修电工和电焊工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绝缘手套、绝缘鞋等),电焊机的安装、修理和检查,应由专职电工负责担任。车间维修电工应熟悉本车间线路、

容量、电气设备的类别、特点和使用情况。 4.5.2 应急响应

a.发现有人触电时,首先应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切勿直接接触触电者;其次应迅速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救治(如人工呼吸),同时向120呼救。 b.在低压设备上发生触电时,如果电源开关插座在附近,应立即断开电源。如附近无开关、插座,要用绝缘柄电工钳或干燥木柄斧头切断电源线,要一相一相地剪断,避免短路电弧伤人。

c.在高压设备上发生触电时,应立即通知变电所停电,同时穿上绝缘鞋、戴上绝缘手套,用符合耐压要求的绝缘棒使触电者脱离带电体或脱离地面。 d.各有关岗位人员将触电事故经过记录在相应的设备运行记录或工作日志中。 4.6 机动车辆撞人伤害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4.6.1 预防措施

a.综合部对机动车辆驾驶员按《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进行培训。 b.司机不准将车辆交给没有驾驶证的人驾驶。不准驾驶与驾驶证准驾车型不相符合的车辆。

c.未按规定审验驾驶证或审验不合格的,不准继续驾驶车辆。 d.司机应按安全驾驶操作规程驾驶车辆。 e.司机饮酒后不准驾驶车辆

115

f.不准驾驶安全设备不全或机件失灵和不符合装载规定的车辆。 g.司机在患有妨碍安全行车疾病或过度疲劳时,不准驾驶车辆 4.7.2 应急响应

发生车辆撞人的交通事故后,司机或同车员工应针对伤势及时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包扎伤口、人工呼吸)。必要时打电话 120 请医院急救、122 请交警进行现场调查取证,并由技质部或相关政府机构作出裁决。同时综合部派人参与交通事故的处理及善后工作。 4.7 机械伤害 4.7.1 预防措施

a. 综合部对相关岗位人员按《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进行培训。 b.各相关岗位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c.各单位对本单位机械伤害(设备挤、压、撞人体,起重机坠物伤人)的紧急情况在必要时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有条件时应进行演习。

d.技质部应按设备管理规程,按计划组织各相关单位对设备进行大、中修。 e.设备不准超温、超压、超负荷和带病运行。

f.操作旋转机床时,禁止戴手套、系围巾、敞开衣袖,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

g.起重设备吊物下严禁站人。

h.严禁具有暴露活动部件的设备运转时,伸手拾掉在设备附近地面的物品。 i.在已发生过机械伤害的场地设置安全提示标志牌。 4.8.2 应急响应

a.发生机械伤害后,周围员工应立即救护(包扎伤口),必要时暂时关停出事设备。若伤势较重,应送医院抢救。同时打电话给技质部通报情况。 b.若设备损坏,则技质部负责尽快修复设备。

c.出事单位、技质部负责将事故发生的详细经过记录在值班记录中。 4.8 压力容器(蒸汽锅炉及氧气、二氧化碳、乙炔气瓶)爆炸的预防与应急措施

116

4.8.1 预防措施

a.综合部和技质部对使用压力容器岗位人员按《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培训 b.各相关岗位人员严格按照压力容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c.由技质部定期检查、校准各类压力容器的仪表。 d.由技质部委托市劳动局定期检验和检修压力容器。 4.9.2 应急响应

a.压力容器发生爆炸后,目击者应立即电话通知技质部,通报事故发生部门,位置,何种压力容器爆炸,现场人员伤亡情况,是否引发火灾。若事故现场有人员受伤,应立即组织急救,包扎伤口,伤势严重立即向医院求助。 b.技质部负责组织协调各单位的应急响应工作。

c.技质部根据设备损害程度组织报修,必要时可提出外委申请。

d.恢复生产前,技质部负责组织相关单位清理现场,分类处理现场各类废弃物。具体操作按《固体废弃物管理规程》执行。

e.事故发生部门将事故发生的经过记录在部门值班《工作日志》上。 4.9 综合部应根据公司实际环境/安卫情况对消防预防措施进行演习。 4.10 各单位在演习或事故发生后,应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的相关内容进行评审、修订,内容的修订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5 相关文件

5.1《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5.2《事故、事件调查处理管理规程》 5.3《人力资源管理控制程序》 5.4《固体废弃物管理规程》 6 相关记录 6.1 设备事故报告单 6.2 消防器材配置台账 6.3 消防工作检查记录 6.4 消防器材补充更换记录

117

6.5 施工记录卡6.6 设备运行记录6.7 设备维修记录

合规性评价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履行对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承诺,规范定期监控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遵守情况。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符合性评价的管理和控制。 3.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对活动、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监督检查。

3.2 各部门负责收集本部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证据,配合综合部进行定期评价。 4.程序

4.1 符合性评价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范围

4.1.1 国家、地方的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和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标准;

4.1.2 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其他要求和协议; 4.1.3 和顾客的协议;

4.1.4 涉及公司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2 符合性评价的对象

4.2.1 公司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活动、产品和服务; 4.2.2 相关方为公司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施加影响的。 4.3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评价

4.3.1 综合部摘录适用于公司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相关条款,对照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实际执行情况予以定期评价,并填写《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表》。

118

4.3.2 对污染物排放类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如大气污染物排放类、水污染物排放类、噪声污染环境类,每年评价一次;

4.3.3 对管理类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如综合类、固体废物管理类、化学品管理类、建设项目的管理、消防管理类,每半年评价一次;

4.3.4 对产品和原材料的环境保护要求类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每季度评价一次;

4.3.5 各部门根据综合部的要求提供评价所需要的证据或记录; 4.3.6 各评价应形成记录,经部门主管审核后,上报体系负责人。 4.4 评价结论

4.4.1 评价的结论分“符合”、“部分符合”和“不符合”三类; 4.4.2 “符合”是指评价的条款公司全部达到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4.4.3 “部分符合”是指适用的某个法律法规中,部分条款公司已经达到,还有一些条款没有完全符合;

4.4.4 “不符合”是指相对于某个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主要的方面公司达不到要求;

4.5 不符合纠正

4.5.1 对符合性评价中判为“不符合”“部分符合”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综合部下达信息联络单,按照《持续改进措施控制程序》实施纠正。 4.5.2 综合部对不符合的纠正实施验证

4.6 综合部保管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表,和证实其评价结论的相关资料。

4.7 各类评价的书面资料将作为体系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 5 相关文件

5.1 《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符合性评价表》

119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了验证本公司现行QES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运行,能否满足组织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以确保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并为管理评审提供依据,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QES管理体系所涉及区域的内部审核活动. 3 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制订每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由体系负责人审批并组织实施. 3.2 内审员具体实施内部审核及纠正措施的跟踪检查和验证.

3.3 各职能部门协助审核组长,配合做好内部审核工作,对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4 审核结果由审核组长进行评审,并向总经理报告审核中发现的问题. 4 工作程序 4.1 年度审核计划

4.1.1 根据拟审核的活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程度及以往审核结果,由综合部负责策划各部门全年审核方案,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每年内审至少一次,并要求覆盖本公司QES管理体系的所有活动.

4.1.2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由体系负责人及时组织进行内部审核: a)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b)出现重大质量、环境污染及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用户、相关方及职工出现连续投诉;

c)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的变更; d)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e)在体系认证证书到期换证前。 4.2 审核准备

120

4.2.1 体系负责人指定审核组长和内审成员。

4.2.2 内审员要经过培训、考核获得资格并经总经理任命后方可参加内部审核工作,内审员所审核的范围应与其工作无直接责任关系。

4.2.3 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内部审核计划》,由体系负责人批准后,于每次审核前一周分发至受审核的部门。 4.2.4 内部审核计划内容包括:

a)审核的目的和范围;

b)审核依据:管理体系标准、手册、QES管理体系程序等; c)内部审核工作的安排; d)审核组成员及分工;

e)被审核部门所涉及到的体系要素。

4.2.5 各审核员按审核计划安排分工编制详细检查表。

4.2.6 受审核部门根据审核计划安排作好迎审准备,如对审核日期和审核内容有异议,可在两天内通知审核组,经过协商后可以再进行安排。 4.3 审核实施 4.3.1 首次会议

4.3.1.1 参加会议人员:领导层、内审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与会者签到。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4.3.1.2 会议内容:由组长介绍内审目的、范围、依据、方式、组员和内审日程安排及其他有关事项; 4.3.2 现场审核

a)审核员使用编制好的“内部审核检查表”,用它作为审核工具,审核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抽样检查,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做到客观公正。

b)审核员根据“审核检查表”作好记录,通过交谈、查问文件、检查现场、收集证据、检查QES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记录,不符合项事实,并提请受审部门负责人注意,得到其确认。

c)审核员根据现场记录的不合格事实,写出《不符合项报告》。

121

4.3.3 末次会议

a)参加人员:领导层、内审组成员及各部门领导,与会者签到。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b)会议内容:内审组长重申审核目的,宣读不符合项报告,报告审核结论,提出完成纠正措施的要求及日期。 4.3.4 审核报告

4.3.4.1 审核组长对审核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编写内部审核报告,于审核结束后一周内分发至本公司领导及各部门。 4.3.4.2 审核报告内容包括: a)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 b)审核员、受审部门主要参加人员; c)审核综述;

d)不符合情况分布及其问题的重要程度; e)对纠正措施的建议和纠正的要求;

f)对QES管理体系有效性、符合性结论及今后应改进的地方。 4.3.5 纠正措施及跟踪验证

4.3.5.1 受审部门接到审核报告后两天内对不合格项实施纠正措施。针对不合格项各部门应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计划,并实施纠正。

4.3.5.2 审核组长派人对不合格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检查,并验证其有效性。 4.3.6 记录

内部审核的全部文件和记录,由审核组长按《记录控制程序》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后交综合部归档保存。 5 相关文件

《记录控制程序》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6 记录

《内部审核计划》

122

《内部审核检查表》《内部审核报告》 《不符合项报告》《签到表》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1 目的

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管理体系的评审。 3 职责

3.1 总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活动。

3.2 体系负责人负责向总经理报告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3.3 综合部负责管理评审计划的制订、收集并提供管理评审所需的资料,负责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和验证。

3.4 各相关部门负责准备、提供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评审所需的资料,并负责实施管理评审中提出的各种相关的纠正、预防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计划

4.1.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正常情况下,每年年底或者年初结合工作总结进行。要确保在第三方审核前应进行一次管理评审。

4.1.2 综合部根据总经理的要求,于每次管理评审前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管理评审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 b、评审目的;

c、评审范围及评审重点; d、参加评审部门(人员); e、评审内容。

4.1.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总经理可临时增加管理评审的频次: a、本公司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123

b、当发生重大质量、环境污染及健康安全事故或用户、相关方及职工有重大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c、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重大变化时; d、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e、即将进行第二、第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f、内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包括以下与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改进的相关信息: a、内部和外部审核结果,包括第一、二、三方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

b、主管机构、相关方、顾客及职工的反馈,包括意见、建议、投诉和抱怨等;

c、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产品符合性情况,包括产品实现过程中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物排放及职工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d、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e、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f、可能影响管理体系的各种变化,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等;

g、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包括方针和目标指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4.3 管理评审准备

4.3.1 总经理确认管理评审的具体内容和时间,综合部以《管理评审计划》的形式提前通知各有关人员做好准备工作。

4.3.2 各有关部门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和准备本部门评审资料。 4.4 管理评审会议

4.4.1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参加评审会议人员在《签到表》上签到,综合部负责会议记录。

124

4.4.2 各部么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资料作出评审,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4.4.3 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评审结论。 4.5 管理评审输出

4.5.1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的评价:

a)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措施,包括方针、目标指标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体系文件的增删或修改等;

b)与顾客要求有关产品的改进措施,包括作业文件、售后服务等; c)资源需求措施,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人员岗位设置、人员培训等。 4.5.2 会议结束后,综合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经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至相关部门。本次管理评审输出可以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4.6 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对评审中提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按《持续改进控制程序》的规定实施,综合部负责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4.7 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8 管理评审记录

管理评审计划、会议记录、评审报告等管理评审资料由综合部收集整理,并归档保存,具体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5 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内审控制程序》 《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6 记录

《管理评审计划》 《会议记录》

125

《管理评审报告》 《签到表》

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1 目的

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实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 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组织确定和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实现公司持续改进。

3.2 各部门负责实施相应的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4 工作程序

4.1 综合部通过方针和目标指标的贯彻过程、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结果,积极寻找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技术改造、工艺改进、、管理活动、资源配置及环境改善等),组织各部门进行管理体系和产品实现过程的改进。 4.2 纠正措施

4.2.1 组织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次发生,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2.2 识别已存在的不合格

综合部对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

a) 过程、产品出现重大问题; b)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发现不符合时;

c) 顾客、相关方、职工及主管机构出现重大投诉时; d) 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

e) 其他不符合方针、目标指标,或管理体系文件要求情况。

4.2.2 对以上情况的不合格信息,由综合部及时收集、分析,确定纠正措施项

126

目,落实责任部门,提出纠正要求,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4.2.3 责任部门调查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针对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制订并组织实施纠正措施,并记录纠正措施实施的结果。

4.2.4 综合部负责组织对纠正措施的实施进行协调和监督检查,并组织对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验证,评审其能否防止类似不合格继续发生。对实施结果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提出进一步纠正要求。 4.3 预防措施

4.3.1 组织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并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3.2 识别潜在不合格

综合部要及时分析如下信息,了解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了解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趋势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并在日常对体系运作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各方面的反馈信息:

a) 供方供货质量统计、产品质量统计、顾客满意程度调查、污染物排放记录、职工健康体检情况等; b) 以往的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 c) 纠正、预防、改进措施执行情况。

4.3.3 发现有潜在的不合格事实时,根据潜在问题影响程度确定轻重缓急,由综合部召集相关部门讨论,分析查明不合格的潜在原因,定出预防措施和责任部门,填写《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4.3.4 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计划并实施。

4.3.5 综合部负责组织对预防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并组织对实施效果的有效

性进行评审。

4.4 由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引起的对体系文件的任何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5 重要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相关记录应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5 相关文件

127

《文件控制程序》 6 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表》

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贯彻QES方针和目标指标,并对公司QES管理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具体努力方向,确保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3 职责

3.1综合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公司的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

3.2体系负责人负责审批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3.3总经理负责制定并批准方针;

3.4相关的部门负责落实所辖范围的目标和指标,完成管理方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3.5综合部负责管理方案中所需经费的预算及决算。 4.工作程序 4.1制定依据 4.1.1公司QES方针。 4.1.2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4.1.3上年度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4.1.4可行性技术方案。 4.1.5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4.1.6相关方的要求。

4.1.7识别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及重大危险源。 4.1.8管理绩效及持续改进的安排。 4.2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定

128

4.2.1综合部依据(4.1)条于年底征求各部门意见以后,制订出目标、指标草案,汇同相关部门评审后,编制《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一览表》,并下发到有关车间和部门。

4.2.2制定目标、指标的要求:

a.目标、指标应明确对比参照值; b.明确或分解到每一有关层次或部门;

c.目标、指标应量化,设定可供评估的检测参数并设定时限值; d.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应具有操作性,可以定期进行考核。

4.2.3各有关车间或部门根据分配或分解到本单位的目标、指标,落实相应的管理方案,其内容包括方法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资金、启动时间及完成时间等。

4.2.4各有关车间或部门制定的管理方案经本部门负责人确认签字后,将有关的管理方案报综合部。

4.2.5综合部汇总有关部门报送的管理方案,编制公司环境《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一览表》(审批),并对各项合理性、统一性组织相关评审。 4.2.6《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一览表》经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由综合部下达到各有关车间和部门实施。 4.3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实施

4.3.1总经理对实施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予以保证。

4.3.2技质部负责组织对污染物排放值实施监测,保存检测结果;综合部对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生供部对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统计;综合部对员工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4.3.3各有关车间或部门每月度对本单位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情况。

4.3.4综合部每季度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

129

4.3.5技质部负责督促有关质量目标管理方案的执行,并对质量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

4.4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评审、修订。

4.4.1一般情况,体系负责人应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制定初、实施中、实施完成后组织评审和修订工作,管理方案完成后的评审通常结合管理评审进行。包括:

a.对目标、指标达标完成情况进行评审。

b.对目标、指标的符合性、适宜性进行评审。 c.对管理方案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审。

4.4.2当(4.1)条发生变化时,体系负责人应组织对本公司目标、指标进行修订。 4.4.3当本公司目标、指标发生变化或正在初稿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时,体系负责人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使之与新订的目标、指标相对应。 4.4.4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应纳入管理评审。 5 相关文件

(1)《管理目标及各部门目标指标》 6 记录

(1)《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一览表》

1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