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

2022-01-30 来源:欧得旅游网


对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

摘 要:学校的德育环境对人才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明确学校德育环境的构成、功能及当前学校德育环境所面临的新情况;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校外环境的影响,努力抓好校内环境建设。

关键词:学校;德育环境;建设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正面的理论灌输、疏导和丰富的实践锻炼,而且还有赖于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德育环境的熏陶。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构成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德育活动及对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学校德育环境一般可分为社会、学校、家庭、虚拟环境四大部分。

社会环境是国际国内存在的对学校德育活动及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是指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如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氛围,广播电视、新闻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园文化活动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文化氛围;校园人际环境,如学校中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它是人受教育的起点,决定人的观念的原始取向,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的物质条件、社会背景、情感氛围、家长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等都会促进或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虚拟环境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的,具有周围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的众多特点,而又非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虚拟环境具有交互、即时、便捷、广泛、开放、匿名、平等等特点,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潜在的负面效应。可以说虚拟环境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日益增强。

二、学校德育环境的功能

认识导向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能以积极、正面、优美、丰富的影响力作用于学生,从而使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比较和导向,来反思、校正、重塑、巩固和发展其正确的认识和行为。

情感陶冶功能。学生的理想追求、情感倾向、价值观念等受环境影响较大,学校德育环境能改变和重塑他们,因为学校德育环境将展示一种群体的精神氛围,对学生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眼界,陶冶他们的情操。

意志塑造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能以其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形式的直观性、内容的时代性和联系的紧密性等特征,以及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意识形态、舆论氛围等,为学生意志力的塑造开辟广阔的途径。

行为规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一经形成,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德育渗透和熏陶氛围,并形成一种无形的制约力,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不得不尽快消除自身行为和心理与环境的反差,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心理构建功能。学校德育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构建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征。

榜样示范功能。榜样的形象将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作用。在校园环境中树立勤奋学习、勇于拼搏的优秀学生榜样;在社会环境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特别足校友中的先进典型,都会对学生的精神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三、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途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校外环境的影响

校外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不为学校所能左右,但学校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环境的影响,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1)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和“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出学校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广泛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大力扶植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其次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对西方殖民文化的辨别能力。再次,德育工作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2)用马克思主义占据学校校园网络。首先,学校德育网站要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开展讨论、发表评论,把青年学生引导到健康成K的道路上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再次,要提高网络服务功能,在网上提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招生、就

业心理咨询信息,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上校园网的兴趣。最后,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活动,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振奋精神,增强爱党爱祖国爱社会的信念,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通过组织“三下乡”(送文化、卫生、科技下乡)活动,磨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增加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规模化、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项目化、基地化。

(4)增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络。学生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学校应建立学生信息网,组织有关教师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其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假期在家表现,征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努力抓好学校内部环境建设

(1)弘扬主旋律,优化教育氛围。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利用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橱窗、网络等宣传舆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并要注重典型的培养和塑造工作,使典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事迹,可敬、可信、可学,使典型具有时代性、示范性。

(2)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学校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灵感。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学校要花大力气加以建设:一是要抓好“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二是要对体现校园精神的内容,如校规校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以及反映上述内容的杰出校友、学校名人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受到良好精神环境的熏陶。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想方设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做到:第一,准确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与管理。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硬件条件。第四,校园文化活动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参加活动后真正有所收获。学校要找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将对学生的德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进程中。第五,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纳入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5)完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学校要依据《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要求,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及运行机制。

学校的宣传、学工、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发挥德育工作中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第二,制定序列化的德育实施训练规划。第三,建立健全以德育综合测评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并把德育测评结果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