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师:播放《我想去桂林》,认真听歌曲,歌中的作者想去哪? 生:桂林
师:桂林在哪?那里为何让作者如此魂牵梦绕? 生:广西
师:对,“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那里风光秀丽,名誉天下,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绵延千里的绝妙画卷,如此美丽的景色吸引着作者,。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桂林”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吧!来,齐读课题《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山水,你就会想到那些描写山水的四字词语 ?
生:风光秀美 鬼斧神工 江山如画 湖光山色 山清水秀 山高水长 青山绿水 山水如画 „„
师:不错,请大家读一读白板上的四字词语。 (检查预习)
其中“红叶似火、水平如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大家齐读。这些词语都是来形容哪里?出示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a 真清啊a 真绿啊ya 真奇啊ya 真险啊na 真秀啊ya)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啊”字是个调皮的家伙每当碰到不同的字它的读音就发生了改变。例如遇到ǖ i就连读为“ya”,碰到ing eng ang就读它本身的音“a”,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课文的重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
师: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
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这个句式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
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请你快
速的找出桂林山的特点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海阳也有不少山,比如招虎山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而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白板出示图片)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 :“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
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这里有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白板: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
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险”,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画里都有什么?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
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咱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升华主题,作业巩固
师:同学们,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他们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你能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和展示你的自豪感吗?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生:中国山水甲天下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1、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背诵桂林山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