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三点思考
◎唐惠忠
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湖山路常熟国际学校教师
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 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阅读,是集知识能力、鉴 赏水准、逻辑思辨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一种阅 读方式。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 份,一是读者,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 受;二是教者,重点考虑文本的价值,教学所需 达成的目标;三是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来阅读, 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文本解读自有其 ,
教学中
的一
,
对文本解读的三思考。一、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
加达 '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
对 ,
解的人
通过
自身 。”[1懈读好文本是
的教学 的 ,是 、
学生
对 的
。
个以 ,准 、
、
解读文本是语文
教师的 本。教师以其
,
人昭
, 是 识。 有 教师 不是读文本,是阅读教学考及其
种 , 读文本,
本不读文本
其是对自以
的文)。
的
,
是种来自教学考的 ,却没
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有成自己的认识和
见解。
的
是苏教版《现代散文
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的一篇课文。因 文章主体部分是叙写 送'去千里之外的
高等学府入学的一段事,故很多教师教读
一文本时, 将作品主旨错解为“歌颂父爱的伟大与无私
江苏某位著名特级教师2011
年11月18日在“江苏省第二届‘苏派名师’‘先 教’‘大众评 教学研讨动执教
该文,其“教学目标”仅仅定为“体味苦涩、温
馨
私的爱”,相关教案语文教学与研
究(教研天
2013年第2期);有的教师注
到该文还“表现了以 代表的一代农民的艰辛与贫苦”,种解读虽 了一步,与作
作图以及作品 仍有很大差。笔者在教该文时,
研读,现文'我像一 的
,是生的路碑
一
,是文本真正的核心,于是有了
的 教学片段:
【片段1】师:“》碑 是标,起 方 的作d把 作“生的碑”,意在是“我”人生之、 之的
人。那
,
位
以
成
“保神”的
,
会是
“》”“生的
大
自己的。
解 个 题,需
读作品
段。(1 第1段。作者
的一生像“土
一 ” “你是 与文,
一 文和 。“
是' ,事 ,往日的'
不
,你能文 到
生1‘第6段的'
感到种 的另一种 , 不有 的重
和第14段的“从那个时起,
那
的和
的
,那能在故乡才有”,
个
。
020 I文本•解读丨
(2) 接下来又写:“这十多年来,在许多落 求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文本的意思,还要求教师
寞失意的时刻,在客地清凉的鸣箫中,父亲一 生中许多的片断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 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独自一遍遍地体 验人生的凝重,生命的悲苦欢娱以及至善至美 的人间亲情。”对于这一长句该如何理解?
生2:这是从体验“人生的凝重”“生命的 悲苦欢愉”和“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两方面点 出了父亲精神、情 对“我”的
,:我”
的
。(3)
2
,
父亲放在大山、月
色、大江、田这样的背中,
了哪些
?
生3:重在 父亲生的艰辛、清
f知足, 苦 的
,以及
是
的 。
生4:
中的“跋涉”“舞出”“逼开”“野谣” “解”,这是父亲面苦的意写照。
片 2 :我一 ::土:
:”,:
”这一
,
的 情 是 ?
生5:理解
父。生6: 地
,是
一
的老
父亲的
,
了自的那片地。处出了写
的 :为父亲,自
, 那 我的故 ,我 的
的 。”这 地说出,
是父亲和故
了
然前行的意志力量。
生7:另外,中多次写到:父亲穿“一身 只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家里很穷”便“只 在地摊上买了几个凉薯”,父亲的口袋里只“藏 着五十元钱”……这叙写反复昭,自己的 父亲是一代民的代,命运非常沉重和十 分
。这描写中充满了 的忧伤和悲
悯,让读
之焦虑之忧。
特级
曹勇军指出,文本解读“不仅要
根据阅读时的理解体会,对 重点点和
突破点加以预判,并富 象力地
初分解成目标、方法程等, 学方案设计奠定基
”[2]。 之, 解读时不仅
中值的 出来,
据
和程需
,
中的重点点, 对象
程的
象,聚合提炼出学目标,统领学基
,转成合学生
的学习程。中重的一点,在于设计出一两个 量高的
:三
”,
生的
说法,是“从体的
学生的体
理解
的重的提 , 以 学。如《< +读》中的 一,故事
很,学生
的阅读 , 重于
了解情,而 了对
特点、心灵
-的
。
, 在 学生 了
“言”方面的阅读
, 出
一,的 深的 ,来象,
的 富意 。
在 前,
求学生自
面成 :分 一
句 ,
人及 象。 学 中
的 , :① 才
能
下士,
在危急关头缺乏智慧,“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
死”。
② 功名 经不起平原的激将,
自
的“高义”之名而出救赵。③ 自私
了亲情,竟置国家利
于不顾,取小义弃大义,上演了一幕触怒秦国的
惊险剧。
④ 一始不接计策告诉公子,这是
他故弄玄虚,借以显示自的深。
⑤
策划窃符救赵这一行,对信陵君讲
的是“义”,而对王来说却是不“忠”。
I文本.解读I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 2018年04月021
课堂学习时,师生先合作探究“从迎侯赢、 窃符救赵等情节中,可看出信陵君是怎样一个 人”。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出补充资料 .……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 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 卯。魏王及公子患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 信陵君助赵 出于情,
是
为
魏
他十分清楚赵、魏之
间亡齿
。
作探究
窃符救赵 过程中,可看出侯赢是个
样人”,教师 学生
中侯赢 公子之”、公子为晋鄙而”,以及
魏 以信陵公子” 魏王公子之 兵符,
”转为“魏 以信陵
公子”,可魏王
可了信陵君
,侯赢一是有利于魏
课后是:侯赢为 ”?侯赢
,信陵君为
有
个教学 ,
信陵君侯赢
”课堂
,
学生
,
过节课学习,学生
作
于 身所呈现 多义空白, 我们
化读
成为可能;但是,只有紧扣 、味语言,才 能发掘 层内涵,进而从多角度、多个层面把握传
以 例,很能说明主问题在教学中的重 价值一
作为阅读教学聚焦点,它能引导
学生瞩目一点,集中研讨;作为课堂上一系列 探讨、学生一句句分散发言带有提升质的 闪光总结,则能学生不但 获得升
华,在情绪
受激励。
二、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
俗话,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俄国教育家 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理解和 基础,我们正是过比较了解世界
一
”
重比较,是指把内容或式上有一定联
一
, 比分析地进行阅读 过同
中
或中
,
质点
、作家
比较容理、把握了。
课堂教学中,比较是容激疑,它少能 让人产生“有何不”和“为何不同”两大疑问, 而开学生多角度审
、研究
重比较,相 点
有(一 比较点
比较,首先
比较 , 定 比较点 比较 范围 和 ,
是 于 不
中 发现它们 内容、
式 联 , 联 , 样才
能
比较
, 比较点。例如阅读白
, 它
、师
作比研读,能化 :
学家“以
”“以
”“以
”术手
, 以下 别
是,
, 是现
义作
/ 不现时空 ,
是 义 ,
十 句中有句
,
话传 ,
/
师 则
人
,
比 、 , 但
话传 ,
属现
义作
。
一定的深度
比较
,立
比较点 之 ,
过分 、 比 , 出 阅读
料的相点和不点,探究成
,以 , 获得 例《一个人 人,
斯
……》
为 ,
研习两作,可以把两 人公一作比较,可两有
另IJ 以比较
人公
角度,两
个人
样
不幸,但索科洛夫是悲伤,
伤兵“我”则显得麻木 何呢?
间有年
龄、阅历等面
素,更有外来因素作
索科洛夫道自己是保卫祖,而“我”受
022 I文本•解读丨
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思想蒙骗、毒 害,根本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通过 比较,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战争就会有更为清晰 的认识,也就能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又如《雷 雨》是现代文学中版本差异非常突出的一部作 品,人教版原教材、人教版课标教材《雷雨(节 选{》皆取自1978年版《 选
》,教版选
的是中国 出版 1988年版的《 k
》,有 〜两个版本中第二
幕周园
认的部
的
差异(如教版比人教版
~朴园,你一
{,出“差
不
, 不同”[4],
对人
的认识、人 的
中作一 的比较 ,对作品的会更
。三、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
智慧之光
《通中语文课标({》指出: ‘ 教学是学生、教
、教
、文本间的 对话,是思想 的
过 对文教 ,没有自对文本的深个性 ,就 法 学生 自的, 的思
的
也就成
了
一
。
,
是
个性化的
智行为,阅读过 创造。毋庸置,选入
教材的文本均属文质兼美的佳篇,是,不
于
文本时就不能带着批判的眼光质
文本,或根据自的悟补足文本中的某论 断。也就是,教自(也引导学生{既走进 文本,角
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风
格,受、储存文本信息,又能超越文本,审
视、质
、争鸣、补中
的快、成功的快乐,唯有如此,才能
创新思能力。
比如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是一篇结 构谨严、曲径通幽的精短散文。文章主要谈人
生的变与不变,直面生命里的“常”与“变”,作 倡的人生
是(1{生起悯恕
,对生命
的恒常有祝福念,对生命的变有宽容 ;
⑵对“变”中的“常(眼前的“美”) 投入,懂
(3)
着美好的心、
的心j持预约的(对人生不 ,信是有可能预约到美的)。不 出,作
文中
写的“变”,取 变
层思;作为一篇 “不那依赖逻辑”“更的是依靠作的感受
力, 受出发,有 悟,出结,或
,没
有结 的
性散文,
自对人生
的悟,
文章有一种“感性的力
。文本的过中,的会是,
可依逻 辑,对“变(变)、针对“变常”展开一:
性思考。此课教学中,着
学生补足
文中的法。学生发的
有(1)我对“变”
‘变)的思考一有些“变”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
的(如变老),有人生变 要自我 思,结教,以 ;因“变
的美
,
力 。(2)也谈“常
‘变 ,“常 现的是一
足于庸庸 生活的不思进取的
‘变”,
着创新、突 越。?
的“常 中走出, ‘变”、求“好”,
以
越人生
界。
参考文献:
[1]
加达默尔著、夏镇平等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版社,1998年版。
[2]
曹勇军《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通讯•高中刊》2010年第10期。
[3]
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中学语文教2004年第7期。
[4]
郑可菜《不同版本+雷雨 > 的片段比较》,《新学习.中学教学》2009年第1期。
[0]丁帆、杨九俊主编《现代散文选读•第六专题导语》,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文出
教学
学》
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