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萧红的情感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2022-05-18 来源:欧得旅游网


萧红的情感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摘 要:萧红的生活体验对于她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曲折坎坷,她作品中的女性也都有着悲惨的命运,都承受着无尽的苦难。可以说萧红悲剧性的一生,使得她笔下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与残酷表现得尤其真切。正因为女性的自身苦难体验,使她对女性的悲剧命运充满了同情、悲哀和愤懑,所以她笔下女性的生命是悲苦潦草的。“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这不仅是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正是她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萧红的情感生活对其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萧红;悲剧人生;苦难;生活体验

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深得鲁迅先生赞赏与提携的女作家。萧红从幼年开始,就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孤独与寂寞,童年对爱的渴求,决定了她的一生将对“真爱”怀着永恒的追求与向往。然而,她执着的追求,却换不到渴求的珍爱。短暂的生命,却一直承受着无尽的苦楚。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曲折坎坷。然而苦难的人生经历,却给了她敏锐的洞察力;情感的细腻,也成就了她笔下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人物。可以说,她苦难的人生铺筑了她作家的道路。

一、童年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寂寞的童年生活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乡绅之家。作为张家长女,本应有个富足而快乐的童年,却竟然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甚至受尽家人的冷漠与欺凌。因为当时男尊女卑的惨酷社会现实,萧红一出生就注定得不到家人的关爱。萧红八岁

那年,生母就逝世了,后母的加入,使得她的童年又蒙上一层阴霾。继母,乃至父亲总是对她严声励色,甚至施以暴力。可怜的小乃莹就这样孤独寂寞,痛苦地过着她的童年。然而生活在那么一个冰冷的环境中,对萧红来说,也并非一切都那么冰冷黑暗,因为祖父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温暖,看到了曙光。祖父的爱像沙漠里的清泉;像黑夜中的光亮;像严冬里的暖阳,给年幼的小乃莹送来了童年生活中弥足珍贵的关爱。可是善良的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虽然他一直很疼爱自己的孙女,却无法改变萧红不幸的境遇。这样的童年生活,使年幼的萧红无法摆脱压抑和孤独的印迹。因而,使萧红对温暖和被爱怀着无限的憧憬和追求,促使她一生为此而辗转徘徊。

(二)《呼兰河传》中的寂寞

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苦闷的,唯有祖父的关爱带给她苦中一点甜。这从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中得到了证实。“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然而她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

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从中能看出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地寂寞。

《呼兰河传》中除了请神的鼓声和荒漠了的后园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寥,那些鲜活的人物,她们的命运被蒙上的凄凉色彩更是与作者悲苦的人生相仿相较。就拿小团圆媳妇来说吧,她是一个“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健康、活泼的女孩。她“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一点也没有媳妇该有的矜持和礼数。她“太大方了”,街坊邻居都议论她,说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周围的人都用封建的思想道德、封建的习俗来衡量她,因此认为她“不规范”,这就使她的婆婆认定非狠狠地打她不可,理由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所以到婆家后,婆婆就“一天打八顿,骂三场”。

然而小团圆媳妇是个“难管束”的女孩,她被打以后,不但没有丝毫的“改过”还一次又一次地反抗。所以婆婆对她的管束也在不断的升级当中。比如把她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她,打昏过去,又用冷水把她浇醒过来。或者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又或者用针刺她的手指尖……小团圆媳妇终于禁不住拆磨,患了病了。婆婆又好心地请跳大神的来给她治病。而这个跳大神的,更是不简单,把她放在大缸里用滚热的水浇,给她\"洗澡\"。这样一次又一次,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死了。然而折磨她的人似乎又是无辜的,没有一个人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亡而责备她的婆婆或是跳大神的。人们只觉得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小团圆媳妇的死也许会让人们觉得惋惜,却不会叫人们感到内疚,哪怕就一丁点儿。

小团圆媳妇的结局虽然是以死而获得解脱,但她曾为了求得继续生存而抗争过,挣扎过,却由于她个人的弱小而无法抗衡巨大的世俗压力。她悲惨的故事,正是对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习俗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出的深刻揭示。茅盾在评论《呼兰河传》时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我想,那些诱人的东西大概就是,对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伦理道德和习俗作出的揭示和批判吧!

二 情感经历在作品中的反应

(一)崎岖坎坷的婚姻生活

1930年夏天,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时,得知父亲已将她的终身许配给了一个大军阀的儿子。这时,疼爱她的祖父也已过逝,祖父的去世也将这个家庭给她的唯一一点温情带走了。于是,萧红毅然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逃避了这桩“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然而,萧红的离家出走并没有结束她不幸的命运。她的出走,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开始,也是悲剧与痛苦的延续。萧红离家后,流落在哈尔滨街头,衣食无着,饱尝了现实的残酷与岁月的艰辛。那样漂泊无依的生活,摧毁了她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决心,她被残酷的现实打垮了,向命运低了头。因为她无法承受孤独与寂寞,更因为她渴望温暖与关爱。于是,她向汪恩甲妥协,也就是她逃避的结婚对象,大军阀的儿子。开始了与汪恩甲长达数月的同居生活。就这样,她当初坚持独立,坚持自由,一切的坚持,变成了无法坚持的坚持。

1931年春,萧红同汪恩甲同居在北平的一个公寓里。这时,她就读于女师大附中。一年后,萧红怀有身孕,便同汪恩甲一同前往哈尔滨,并同住在一家旅馆中,这一住就是半年。在欠下一大笔食宿费的情况下,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从此一去不返。丢下有孕在身的萧红,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样一来,萧红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对于温暖和关爱的渴望也变得更迫切,更强烈……

就在萧红饥寒交迫的困窘之时,遇到了青年作家萧军。萧军被萧红的才气深深地吸引,带着她逃离了恶浊的旅馆。就在萧红衰弱到极点的时候,萧军为她送来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于是萧红的又一段恋情也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可谁又曾想到,两萧的结合本该是天赐良缘,却变成了萧红另一段悲剧的开始。两萧在结合之初,生活尽管是困顿的,感情还算融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萧性格间差异愈加凸现出来,冲突也日益加剧。萧军粗鲁暴躁的大男子主义作风时时伤害萧红那颗敏感脆弱而又异常自尊的心灵。最终,她还是选择远赴它乡,离开萧军。所以说,萧红与萧军的结合是在结束了一段悲剧后,走向的另一个悲剧。

离开萧军后,萧红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女人” ,一个软弱,缺乏自信,无力支撑自己感情的女人。她太希望把自己的感情,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了。经过一番犹豫和挣扎,萧红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转交给了另一个男人——端木蕻良。1938年夏,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新婚的萧红还怀着萧军的孩子,这个孩子出生后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也了断了萧红与萧军最后的缘分。

在端木蕻良的婚姻生活中,萧红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创作,此期间,她写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辞世。现代文

坛从此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萧红对于温暖与被爱的追求和幻想也伴随她永远地长息地下。

(二)婚姻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萧红走了,却留给文坛一笔不小的财富。她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刻地意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凭着敏锐的直观感受,她体察到人间的一桩桩悲剧,并以抒情的笔调在作品中作了娓妮动人的描述。因此,她笔下的女性,在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均是被动的,充满苦难的。《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既是如此,《小城三月》里的翠姨,《生死场》中的金枝,《朦胧的期待》中的李妈都不例外 。可以说,这些女性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始终扮演着悲惨的角色,她们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与萧红不幸的婚姻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她们的苦难正是萧红苦难的诠释与延伸。

1、 翠姨

萧红笔下的情爱表达有一特点:爱是单方面的,爱总是无望的,爱是一种无法被理解和珍惜的珍贵情感。《小城三月》中的翠姨。她“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来沉静而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这样一个善良温柔的女孩,她恋上了哈尔滨读书的“我”的堂哥,却紧闭心扉,把爱深埋在心底,“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去,一直不要说出口”,既不愿嫁给“又矮又小”的寡妇之子,也不敢追求自己的所爱,唯且抑郁成病,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以求速死,最后带着那份未能说出口却又无比强烈的朦胧凄凉的爱走进孤寂的坟墓。

翠姨的爱以悲剧告终,以沉默告终,以孤独告终。作品中“我”的堂哥虽然喜欢翠姨,但

并不理解翠姨这种爱的意义,爱的深度。他和“大家”一样与翠姨的心灵隔膜着。只有翠姨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执着爱的一方从来没向被爱的一方吐露心曲。直至爱火将人折磨至死,被爱着的人始终不知其生命之火为何而熄。“她的恋爱的秘密就是这样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然而,她不敢吐露真情的原因,竟是“她觉得自己命运不会好的,现在翠姨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二则她是出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一直到她病故,善解人意的家人也不知她为何而病,“有什么不如意的?陪嫁的东西买的不顺心?”什么都问到了,唯独没有问到情感生活。这足以看到那时人们对情感生活的漠视。正因为这样,翠姨对爱的迫切渴望,却又无法表达或大胆追求。强烈的冲突,孕育出她的悲剧。翠姨的爱情是悲苦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注定脱离不了苦难的命运。作者既表现了对爱的憧憬和期待,又表现了对爱可实现的否定。在爱中的翠姨受到来自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的双重压抑,我们从叙述人的平静、似懂非懂的少女叙述当中,可感觉到翠姨对爱情的强烈压抑,以至于郁郁寡欢最后得病而死,以病来拒绝世俗强加的婚姻,以死来殉自己的爱。翠姨这种对生命力的压抑有一种惊人的悲剧效果,同时翠姨以死来表明对封建伦理文化强加的命运的拒绝,这种拒绝姿态又是女性不屈的弱者式反抗。《小城三月》是典型的女性叙事,作者所站的女性立场虽然不象以往那样为女性的牺牲而激越控诉,而是温婉平静,但所产生的人性震撼却更有力,更无处不在,文本所具有的审美内涵也因此更丰富。翠姨可以看作是萧红自我内心的投射,是萧红对情爱理念进行的诠释。

2、 李妈

李妈是小说《朦胧的期待》中的人物。小说从叙事层面来看,是以仆人李妈对主人家的卫兵金立之具有的朦胧的爱情期待为叙事线索,但在深层意蕴上这种期待不仅仅指向爱和爱的对象金立之,更是指向人生及人生中种种不确定而又渴望去把握的现实。朴实的李妈一厢情愿地单恋主人家的卫兵金立之,纯朴憨直的她刻骨铭心地忧郁着梦中情人的未归,过

大年似的喜迎梦中情人的归来,但就在一转眼为梦中情人买烟的工夫却换得金立之的不辞而别,只能在自己虚拟的幻影中作朦胧的期待。

作者以自身女性的经验来表达李妈的心灵世界,表现一个女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作为个体而言人生愿望落空的那种荒凉和无奈。萧红把李妈这个年轻女人安排在民族抗日这样壮阔的时代主题之下,李妈小小的人生愿望在“不当亡国奴”的时代氛围里显得那样渺茫。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年轻女人温暖实在的人生愿望。李妈总是在“想”而无法“说”,也不敢“说”,即使她想说时,也无人倾听和理会,这是她的真正悲剧性所在。等李妈买烟回来,金立之的影子早消失在小巷里,她站在小巷里喊着,“金立之……金立之……”远近都没有回声,她声音还不如落在山涧里边还能得到一个空虚的反响。李妈只有在“梦中很温顺地笑”,而这温顺的笑更让人感到人生现实的无从把握。人生的荒凉,尤其对女性而言更是没有方向的黑暗蜿蜒的甬道。在对李妈的情爱叙述中依然包蕴着萧红对人生的无限悲悯,弥漫着她悲凉的人生感悟。

不敢开口的翠姨抑郁而终;来不及开口的李妈只能痴痴地傻等。《朦胧的期待》和《小城三月》一样,是典型的女性叙事,其中有着萧红人生经验的表达,虽然是借人物来表现, 却已经超越了角色本身,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了。

3、《生死场》中的女人

最后是《生死场》里的悲苦女人。王婆,这个年长的女人却有一股生命力。她执着于自己的生活,抗争着命运不断加在她身上的苦难。然而,苦难总是接踵而至。她和第一个男人有一儿一女,男人不停地打她,折磨她,致使她悄然离开。她带着两个孩子嫁给姓冯的男人。女儿小钟,三岁时却因为王婆劳作辛苦中的疏忽而被铁犁活活扎死。就因为这样,她把另一个孩子留下,离开了姓冯的男人,嫁给赵三。后来她的大儿子当了土匪,这个勇

武的儿子是她的慰藉。然而,大儿子被枪毙,她也随之绝望的自杀,竟也没有死成。赵三怕垂死的她诈尸还魂,还不断拿扁担压迫她。而她的另一个女儿冯丫头,则成了一个新寡妇。苦痛的王婆,痛苦的一生!

金枝,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从她被成业原始的情欲裹胁,便开始了她的苦难。没有出嫁就怀孕的屈辱,生产的艰难,女儿才一个月就被丈夫活活摔死……一系列的灾难接踵而至。然而,灾难还没有完结,日本人就来了。金枝于是一路艰险的跑到城里寻找活路。可是,在城里,靠做针线如何能赚钱谋生?终于,金枝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开始靠出卖身体来维持生计。年轻的金枝,终成枯叶!

如果说,王婆、金枝是不肯屈服于命运的话,那么,像麻面婆、月英,就是在蒙昧中默默地承担着命运的苦痛。月英曾经是个美丽的女子,可是她生病越来越重时,丈夫便不再可怜她。连被子也不让她盖,当她病得无法坐稳时,竟用砖依住她。任由她身上腐烂,甚至生出蛆来!可怜的月英就这样被活活的折磨致死。麻面婆则是丑陋而愚蠢的,丈夫二里半打她、骂她,她始终是逆来顺受。而当她面临生产的艰难,喊着“肚子疼死了,拿刀快把我肚子给割了吧!”,二里半也不见踪影。最后,麻面婆还是在传染病中抱着一样病重的孩子死去。美丽健康的尚且逃不了命运的折磨,丑陋病残的就更是注定要煎熬一生!

就是这样,萧红笔下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与残酷,表现得尤为真切。正因为她自身对苦难的体验,使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悲哀和愤懑,以此唤醒麻木的人们对女性命运的认识,消解男性权威,渴求男女平等的实现。总而言之,在萧红的笔下,女性成了苦难的代名词,她作品中的女性的悲苦命运即是萧红自身苦难的倒影,萧红的创作正是她自身体验的写作。也就是说,萧红的情感生活对其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若是没有苦难的人生经历,就没有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萧红因为亲身经历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便把自己的寂寞和痛苦,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并把女性背负的时代与社会的深沉灾难表现在其作品中。因此萧红的作品写得最多也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女性生与死的悲剧,是女性生命的卑微、渺小和毫无价值;其次在其作品中写得较多的就是女性所经历的一切人生苦难,不论这些女人的身份遭遇有多么不同,但其悲剧命运都是相同的。她的作品由始至终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虽然在自己的生活上,不能摆脱悲剧的阴影。但她以一个受尽艰苦的女性的敏感与直觉,对于女性、对于人的悲剧命运,却看得很清。她不是一个哲学家,却具有一种穿透哲学的眼光。面对惨烈的人生,蒙昧者昏昏噩噩地生,昏昏噩噩地死;挣扎者茫然而绝望地反抗着命运加在自己头上的苦难,而苦难却不见终结。所以说,萧红笔下女性的生命是悲苦潦草的。她们几乎承受着底层劳动人民所有的苦难。阴暗,凄寒等构成了她们生活的氛围;贫穷,疾病成了她们生命的主题。她们的青春转瞬即逝,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这就是萧红笔下的苦难女性!

然而这些女性的苦难与萧红的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萧红的情感经历对于她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这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创作是体验的写作,情感的写作,回忆的写作。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她的寂寞,她的悲凉熔铸在她的创作中,浑然天成。因此,作为女人,它是不幸的;作为作家,她却是幸运的。不幸的个人身世成了她关注农村妇女现实生活和当下命运的悲剧起点,凄凉落寞的个人经验成了她创作的生命底色。让我们一起缅怀和铭记这颗文学天地间璀璨的明星。

致 谢:非常感谢宋凤英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论文阶段给我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她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

佩,在此我向她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恩师们,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祝母校蒸蒸日上,永创佳绩!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 (1998年版).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2]穆树红.永久憧憬与追求[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3):70~73页.

[3]李存.面对生命的沉思[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13~16页.

[4]杨庆娟.萧红悲剧人生与婚姻微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24):760~763页.

[5]夏雨.文坛才女萧红的爱情生活[J].档案天地[人生档案],2004,(3):29~31页.

[6]李清霞.真是有如青杏般地滋味[J].宜宾学院学报,2007,(9):36~38页.

[7]王峭.记忆的写作[J].文艺评论,2006,(10):178~179页.

[8]王萍.萧红的人生抗争与创作超越[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8~59页.

[9]萧红.萧红散文名篇[M] (2003年版).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10]萧红.萧红文集[M] (1998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