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疆布尔津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23-05-20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新疆布尔津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翻地覆 仗义直言 剽悍(piāo) 言不由衷(zhōng) B . 根深蒂固 声名鹊起 濒临(pín) 茅塞顿开(sè) C . 竭泽而鱼 饮鸩止渴 瘟疫(yì) 椎心痛恨(chuí) D . 悬梁刺股 寅吃卯粮 浸渍(jìn) 以儆效尤(jǐng) 2. (2分) (2017高一下·滨海月考) 下列各组划线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B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轲自知事不就

C . ①非及向时之士也 ②凄凄不似向前声 D . ①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②而青于蓝 3. (2分) (2017高一下·江阴期中)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 何厌之有 C . 以为莫己若者 D . 沛公安在

4.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 不得苟且放过 B .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第 1 页 共 13 页

C . 须大段著力

D .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5. (2分)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 . 乡也,吾见 夫子而问知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 . 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 . 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 .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6. (2分) (2017高一上·泉港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夜缒而出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 B . ①道芷阳间行 ②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C . ①使使以闻大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D .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②此亡秦之续耳 7.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在病床上,她微睁开眼,抬起颤抖的右手。看着她那不寒而栗的样子,他的眼睛湿润了。 B . 彼此之间很快就熟悉了,他们靠着大树,凑近了,不拘一格地谈笑着。

C . 侦察员小吴谈了自己的看法,队长和老王听后相视一笑,小吴的看法与他俩不约而同。 D . 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 , 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8. (2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B .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驾驶人酒驾、超速、超载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所导致的。

C . 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

第 2 页 共 13 页

慢、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D . “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众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号召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

9. (2分)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A . 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 . 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 . 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 . 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0. (6分) (2017高二下·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①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第 3 页 共 13 页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②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③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 .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 .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 .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 .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第 4 页 共 13 页

B .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 .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 .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 .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 .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 .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11. (18分) (2016高一下·黄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

第 5 页 共 13 页

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第 6 页 共 13 页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 . 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

第 7 页 共 13 页

流露出钦佩之情。

C . 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 . 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 . 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

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

12. (10分) (2017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①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②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①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 (2)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

第 8 页 共 13 页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3. (10分) 阅读《新城道中》(其一),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颈联加以赏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14. (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寥寥几句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抒发了“独立寒秋”中的诗人奔放的革命豪情。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15. (3分) (2017·清新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①________?首先,②________ , 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________ ,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食、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 9 页 共 13 页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9·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英国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梅森,心理上无法忍受别人为其理发。他的父母一直为找不到理发师而苦恼。后来,一位名叫威廉姆斯的发型师知道后,愿意前往尝试。

威廉姆斯从给予梅森关心入手,几个月过去了,二人之间建立了互信、友谊及默契。终于有一天,梅森趴在地上玩手机,威廉姆斯见状也伏在旁边,梅森乖乖地让威廉姆斯完成了理发全程。

威廉姆斯让梅森跟他击掌庆祝,梅森却送上了一个温暖的拥抱。威廉姆斯表示,自己在这份工作中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10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10-1、

10-2、

10-3、

11-1、11-2

第 11 页 共 13 页

11-3、

11-4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

12-1、12-2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13-1

13-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14-1、

第 12 页 共 13 页

六、 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15-1、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6-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