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2023-02-06 来源:欧得旅游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

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

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三、“功能对等”理论贡献及局限

“功能对等”理论将现代语言学、交际学、信息论、符号学和美学带入了翻译领域,宏观上打破了传统思想束缚,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角度,从多个角度对翻译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将新思维、概念和方法注入到了翻译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方法,为现代翻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必需强调的是,“功能对等”对文学翻译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微观角度考虑,“功能对等”解决了长期以来“意译”与“直译”之争。“功能对等”给了翻译家们许多建设性意见,要求目的语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语的意义,限制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同时,它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缓和了翻译家们归化和异化争论,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找“归化”和“异化”的平衡点。然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非尽善尽美。首先,他的理论过于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问题上,因而其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其次,奈达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的主张,后来又基本放弃了这一主张。不管是提出还是放弃,他都没有提出充足的、令人信服的论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整个翻译界的重大影响有目共睹,但它决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理论。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优点和缺陷应辩证地看待,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一些与当代翻译理论不相吻合的地方。我们也应该以全面的观点对待奈达的翻译

理论。他作为当代西方学界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不囿成见,对翻译理论时有新的阐发。因此,从整体上看,奈达的翻译思想不失为西方翻译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宝石。 参考文献:

[1]eugene albert nid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谢天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石锡书,杜平.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

[6]刘建斐.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

[7]李鹏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概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