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3篇
⼩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1 下⾯我就来讲⼏点我的想法:
⼀、选择学⽣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的空间观察。
学⽣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地投⼊,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开始如果⽼师创设了⼀个有趣、⽣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的注意⼒,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半。所以⾼⽼师选择了⼀段录象《盲⼈摸象》,让学⽣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下⼦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师出⽰⼀个学⽣最熟悉、最喜欢的布⽼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学⽣。这时候学⽣的眼球还会不盯着⽼师吗?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标。
⾼⽼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看到了什么”,从⽽突出了从不同⾓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强调了要全⾯的了解⼀个物体,就要从各个⾓度去观察,⽽不能只从⼀个⾯去观察,这样⼜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的。 三、让每⼀孩⼦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对于⼆年级的学⽣来说建⽴抽象的⽅位知识、识图⽅法是⾮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很难建⽴三维空间⽅位的概念和知识。⾼⽼师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传授的⽅法,⽽是舍得花时间、空间给学⽣去观察、去展⽰、去评析。这样做学⽣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动的、牢固的。 然后让孩⼦们在⼩组⾥观察各⾃的正⽅体,让每⼀个孩⼦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亲⾝的体验、⾃信的展⽰、以及完整的表达。在培养学⽣说完整的话⽅⾯,⾼⽼师也做的很好。
通过展⽰、交流、评析过程中,不但使学⽣获得了关于“观察物体⽅法、⽅位知识、识图⽅法”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且调动了学⽣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学⽣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了学⽣的思维能⼒。
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上不是为学知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在学⽣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师通过提问:为什么同样是在观察同⼀个物体,他们三个⼈却看到的形状是不⼀样的呢?为什么看到⼀个正⽅形的⾯,有的同学猜是长⽅体的,有的同学猜是正⽅体的呢?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的逻辑思维能⼒、辨证思维能⼒以及空间想象能⼒。 下⾯我再讲⼀些⾃⼰的意见:
1、⾼⽼师肯定有些紧张,有些环节记不清,还好在她即将打乱教学环节的时候,她能及时的稳住⾃⼰,顺利的将课⼀个环节⼀个环节上下去。不留⼼的话,我们听课⽼师还不容易察觉。
2、在组织⼩组活动时,是先请⼩组长把玩具拿出来再说活动要求,这时候学⽣的兴奋点全在玩具上,没谁听⽼师的活动要求了。所以这⾥的组织教学做得不太好。
3、在本节课的导⼊部分让学⽣观看了《盲⼈摸象》之后,应该有个⼩结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回扣这个故事。前后衔接上做得不够好。
⼩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2
吴⽼师执教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已经学会了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常⽣活场景和⼀些简单的物体后进⾏教学的。本课主要使学⽣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物体的正⾯、侧⾯和上⾯,知道从⼀个⾓度观察长⽅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会从正⾯、侧⾯、上⾯观察由同样⼤的正⽅体摆成的物体。
如果仅仅是按照⽬标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也不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吴⽼师巧妙的设计,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升华、拓展,推向⾼潮。 ⼀、创“疑”境,激发学⽣的探究欲望
陶⾏知先⽣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边。吴⽼师出⽰了包装盒的⼀个⾯,让孩⼦猜猜看到的是什么,接着⼜出⽰包装盒的两个⾯,有的学⽣还是没有猜出到底是什么,在学⽣的兴趣提得很⾼的时候,出⽰三个⾯(答案揭晓)。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还符合学⽣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学⽣置于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了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布“动”境,让学⽣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
⾃学-交流-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吴⽼师的课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新授课伊始吴⽼师明确的提出⾃学提纲,让学⽣带着指向性的⾃学,有效的提⾼了⾃学效果。叶圣陶先⽣倡导的“六⼤解放”,让学⽣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学习数学的重要⽅式。为了让学⽣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吴⽼师让学⽣从不同的⾓度观察课桌上的长⽅体,并通过动态⽅式呈现最多能看到长⽅体的⼏个⾯,从⽽跟学⽣⼀起总结出结论。新授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让孩⼦拼正⽅体,观察发现⽤⼏个正⽅体拼成的物体的三视图(正⾯、侧⾯、上⾯)之间的相互转换。并通过⼩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但给学⽣提供了⼀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的合作意识和⾃主探索能⼒。此“动”让学⽣的空间想像能⼒和抽象思维能⼒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体现了学⽣的数学学习是⼀个⽣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精设练习,精炼总结。
吴⽼师设计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训练了学⽣的思维。总结部分,回顾整堂课的过程,最后以三幅画正、侧、上的宏伟三峡⼤观完美的为这堂课画上了句号。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虽然学⽣曾经学过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常⽣活场景和⼀些简单的物体,但仍有少部分学⽣在观察时存在困难,有好⼏个学⽣说能看到长⽅体的四个⾯,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个学⽣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授部分适量加强观察⽅⾯的`训练。
⼩学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3
⼀年级组教师在课内⽐教学活动中,选择《观察物体》同课异构。纵观⼀年级的这3节⽐武课,在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倾听的习惯这两个⽅⾯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在从以下⼏⽅⾯谈谈⾃⼰听课的感想。
⼀、 学习材料的选择
观察物体⼀课,教材编写者帮学⽣选择的学习材料是⼩朋友的存钱罐。从该玩具的前后⾯与侧⾯观察到的样⼦不⼀样。有的⽼师建议⽤规则的长⽅体的粉笔箱,这样就地取材,便于学⽣观察。长⽅体有其特殊性,平视的时候,从不同的⽅向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相同的。选⽤不同的学习材料,观察到的结论是不相同的。那么作为⽼师,如何做到数学知识的科学准确呢?我们不妨这样⼩结:同⼀个物体,从不同的⽅向平视观察(只观察⼀个⾯),看到的样⼦可能不⼀样。 ⼆、 学⽣能⼒的发展
冰冻三尺⾮⼀⽇之寒,能⼒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师通⼒合作。不分年级,不分科⽬,朝⼣努⼒。倾听是低年级培养孩⼦的重要学习习惯之⼀,⽽本课的能⼒⽬标主要是培养学⽣的观察能⼒。今天我着重说说这两种能⼒的培养在本课中的体现。
⾸先说观察能⼒。本课培养学⽣的观察能⼒体现在教给学⽣观察的⽅法。观察的⽅法要做到如下四点:
①观察的⾓度——平视。视平线与物体的最⾼点保持⼀致,学⽣只能看到物体的⼀个⾯。这样观察的⽬的是考虑到孩⼦年龄⼩的特点,尽量让观察结果简单可述。⼀(1)班的李⽼师,把放学具的板凳托起来,与孩⼦的视线等⾼,这样保证观察⽅法的⽰范性。
②这节课应该让孩⼦在观察时,有意识的渗透有序观察。在⼀(3)班的课堂中,当孩⼦观察本班同学的照⽚时,孩⼦观察到的结果是零零散散的。⽼师应该引导孩⼦,我们学习⽅位前后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按⽅位有序观察,有序陈述。
③如何引导学⽣⼩结观察结论,可以⽤⽐较的⽅法。把前⾯与后⾯观察到的结果⽐较有什么不同;左右⾯观察的结果⼜有什么区别?
④观察物体的⽬的最终是发展学⽣的空间感。观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向空间感提升,要发挥想象的作⽤。李⽼师就是这样做得,在例题学习时先观察说结果。在练习时反之,先猜想,再模拟观察验证结论。这样让观察插上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的空间感。只有这样细致的指导,学⽣观察能⼒的发展才不是⼀句空话,才能为学⽣的长远发展奠基。 再来说说倾听习惯形成的5个标志: ①眼睛注视发⾔⼈; ②能择关键词做倾听笔记; ③能复述别⼈的发⾔内容; ④能补充发⾔或提出建议;
⑤能对别⼈的发⾔做简要评价。倾听是学习的起始⾏为,更是⼈类交往的基本礼仪,所以我们应把倾听作为学习习惯的头⼀个重点培养。 三、 学习⽅式的使⽤
现在常⽤合作学习的学习⽅式,特别是像观察物体这样的以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的合作。合作学习必须合作⽬的清楚,分⼯明确,有合作的必要。以观察物体为例,如果是2⼈⼩组。那么每⼈观察两个⾯,剩下的⽅向要观察,孩⼦要转动起来。如果是4⼈⼩组合作,那么每⼈观察1个⾯。观察完毕,要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和其他⼩组成员⽐较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因为是⼩学1年级,活动之前,⽼师应该给学⽣⽰范;⽰范之后,再⼩组内观察。⼩组活动完毕,最后全班选⼩组汇报展⽰。只有这样清晰的活动步骤,明确的合作安排。合作学习才不流于形式。
四、 三维⽬标的落实
三维⽬标从知识能⼒、过程⽅法、情感态度三⽅⾯做了具体的描述。北师版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关注学⽣学习的兴趣,有⼀系列的情景串。教师应该⽤好情景串,把活动做出实效,关注学⽣学习的过程。在习得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学⽣的能⼒,发展学⽣的经验,学会数学的⽅法,渗透数学思想,有效的落实四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