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对策探讨

2021-02-13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36卷第1期 Vo1.36 NO.1 湖南农机 2009年1月 Jan.2009 讨 黄廷安 (中共铜仁地委党校,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近几年,铜仁地 区城市化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接近60%,城镇化接近30%,但发展过程仍 存在比较多制约因素。加快铜仁城市化进程,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重点要突出经济发展 和产业聚集这个基础。 关键词:铜仁地区;区域经济;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9)O1—0050—03 On the process 0f urban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ongren prefecture HUANG Ting--an (Tongren 咖ctural Party School,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major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re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rural sur- plus labor force.In recent years,Tongren urbanization develop well,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close to 60 per- cent,urbaniatizon nearly 30 percent,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strain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ongren urbanization shoul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y,wirth em- phasis to highlight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athered. Key words:Tongren prefecture;regional economic;urbaniatzion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步 伐大大加快,但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进展缓 100万人,城镇扩容45km ,城镇化率己达26%。城镇化 水平的提高,为全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促 进了城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 慢。因此。铜仁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 加快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无 疑是一重要突破口。 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滑、第二产业不断增长、 第三产业保持稳定。从近年来铜仁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1 铜仁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从铜仁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看,自1949年到 来看.产生了或正在产生以下两方面的效果:一是促 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就业结构和产业的调整,发展 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仅2000年到2005 年.全区就转移劳动力7万多人。二是促进了经济增 1978年城市化率(按户籍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计算。由l0.82%上升到12.24%,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铜仁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 长。城镇建设为铜仁地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提 供了较大的和集中的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据统计,全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在2002 业结构调整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2000年 l2月。全地区总人口37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0.9 万人.占总人口的91.2%,城镇人口54.2万人,城镇化水 平为l4.5%:到2005年全区总人口392.84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299.24万人.占总人口的76.17%,城镇人口 收稿日期:2008—12—20 年为54:22.8:23.2至2005年达42:24.8:33.2。城镇经济 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从“九五”末的30%提高到65%,城 镇经济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 重要动力。 作者简介:黄廷安(1962一),男.苗族,大学本科,贵州印江人, 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鳊辑部主任,经济学副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从从业人员的流动方向看.自20世纪9O年代开 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的推 第36卷第1期 黄廷安: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对策探讨 51 进.铜仁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剩余 农产品供给增加的基础上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十 五”期间.随着铜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 力开始大量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 三产业。到2003年全区非农业劳动者所占比重达到 42.16%。 改革开放30年来.铜仁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产业结构调整收到明显成效.就业结构已发生较大转 变.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化水 平也有提升。但铜仁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工 业化水平与省内不少市州相比较,是明显滞后的。此 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必将对铜仁经济建设、社会发 展产生负面影响 2当前制约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分析 从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看。造成城市化发 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历史原因外.还存在一 些问题及困难制约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2.1 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制约 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一。是农村人口 向城市人口转化:其二,是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变。城市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转变的结果.又促进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的结果,又促进着牛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本 质上看,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 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由 传统的保守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富有开拓 进取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低消费群体转变为高消费群 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完 善的过程;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变为现代先进的 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其核 tb问题农村人口的城市 化,其关键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等水平能否适应这 种转变的要求。尽管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经过近 30年的改革开放的洗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民的 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城市意识、法律意识 还比较淡薄,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多数农 村居民缺乏现代生产技能。据统计,2007年末,铜仁地 区文盲率高达7.97%,由于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 差异,铜仁农村人口的文盲率可能超过7.97% 在此背 景下,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居民进城务1只能从事文 化程度、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另一一方面农村居 民即便已经居住、生活在城市.成为了名义上的城市 居民,但如果没有一一定的文化和生产技能。不仅难以 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连生存都困难。由此可见,农 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等水平偏低也是加快铜仁城市化 进程的因素 2.2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必然要受到县域经 济发展情况的制约 近年来,铜仁经济发展很快,县域 经济发展很缓慢,不仪影响了县城的发展,而且制约 乡镇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制约了第i产业的发展,制 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由此可见,县城经 济发展缓慢是制约铜仁城市化进程的一 个重要因素。 2.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的制约 2007年来.铜 地区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2.13 万人(包括失地农民).臀记失业率为4.57%,若考虑未 登记J大业人口及新增.铜f_:实际失业人口可能在8% 左右。由f城市化水平低、第五产业作用没有得到充 分发挥.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 推进.铜仁地区城镇就业压力将进一‘ 步增大..目前铜 仁地区一方面面临着城镇失业人口、新增劳动力以及 属“低保”范围中的部分劳动人员需要就业的压力,另 一方面还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 压力。因此,需要就业的人员增多、.欠业人员逐年增加 的形势依然严峻。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对铜仁 地区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2.4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的制约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的具体形成过程, 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有关研究表 明:2万~l2万人的小城镇,城镇综合效益是随着人口 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加的.经济学家测算的小城镇最 理想的人口规模为5万人。而2oo7年,铜仁地区200 个乡镇平均人口规模仪为2.1万人,人口规模在5万 人以上的仅有l5个乡镇.4万人以上的l0个乡镇.3 万~4万的30个乡镇。其余149个乡镇人口规模均在 3万人以下:从乡镇财政收支看.在所查的185个乡镇 中.2004年财政收入在100万的乡镇为103个.而在 这185个乡镇中.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乡镇仅为 45个,多数乡镇财政运转困难。居住人口规范偏小,经 济实力不强、辐射半径不足是铜仁小城镇普遍存在的 弱势,从而制约了铜 城市化的进 。 2.5中心城市容量、功能和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制约 2007年,铜仁地区城_市建设面积为67 km。。2007 年,铜仁城镇人口为36.37万人.即使将其l6个乡镇 城镇人口除外,铜仁中心城镇人口密度也非常大。9个 县城建成面积不足34 kmz.平均每个县城建成面积不 足44 m . 此中心城市容量小 城市功能不完善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自身功能不完善。由于过 去在城市规模上过多地考虑工业发展.对城市自身功 能完善考虑不够,致使中心城市出现交通拥挤、环境 52 湖南农机 2009年1月 污染、人口密度大、城市布局不合理、人们生活质量难 以提高等问题,现在调整起来难度较大。二是功能定 位不合理,人口高度密集于城市中心区,产业过渡密 集于城市中心区.这样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 性及其解决起来的难度。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低,制 约了城市化进程。一是在硬件方面。由于受地理条件 的制约,建成区面积较小,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拥 挤,商业、住宅、行政办公等混杂在一起。由于过去缺 乏总体规划,城市建设零乱,布局不合理,一些硬件设 施不完善,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近年来,政府在促进 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并开始了大规模的中 心城市规划建设。公共汽车站小,进出站显得十分拥 挤。铜仁要建成全区一级中心城市,居住人口达50 万,如此的硬件设施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二是污染问 题尚未彻底解决。要增强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切实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三是教 育、体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 步扩大规模和提高档次.以增强城市化发展的承载 力。 综上分析.铜仁市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中心 城区建成面积偏小是主要原因,这也造成了城市发展 空间较小,城市容量小,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基础设 施承载力低。城市功能不足,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铜 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3推进铜仁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城 市化.因此关键就要解决好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 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 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吸取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种 种教训。克服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种种制约因素以推动 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铜仁城市化进程。重点是完善城镇功能,突 出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二者中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 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集聚、扩张和升级,是推 动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的强大动力,是城市化的根 本命脉。没有充分的经济发展和稳固的产业基础,城 市化只能是无源之水。 3.1 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铜仁地区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 较大。县域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这是推 进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障碍。因此,必须从统筹区域协 调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各县资源实际,因地制宜。扬 长避短,选择有鲜明区域特征的发展路子.优化铜仁 市的经济发展布局。从而优化人口和产业集聚布局, 有效地推进城镇化。 3_2调整产业结构 (1)发展壮大能源、饮料食品等主导产业。铜仁水 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相对的区位优势.具备把铜仁 建设成为西部综合性能源基地的必要条件。更好地带 动铜仁其他工业的发展。实施名牌战略.扩大铜仁茶 叶、竹菌类制品和芽菜等优势农业品在全省乃至全国 的规模和影响.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整合机鲜加 工资源,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与大型装备制 造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提高发展配套产品及成套和 专用设备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努力拓展延伸化工产业 链。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和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开发适应市场的新型化 纤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 度。整合水泥生产资源,积极开发新型材料。另外,要 充分发挥林竹资源优势,利用市场机制整合改造企 业,提升企业档次,重振造纸业。 (3)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跟随建设西部综合能源 基地的步伐.积极引进发展高载能、低污染、效益好,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产业。 3.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除了工业化对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作用 之外.第三产业特别是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吸纳农 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明显。铜仁应将经济结构战 略性调整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水平的 提高。特别是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创造就业 机会.通过城市化为产业升级和结构水平提高创造必 要的空间和环境。铜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培育壮大 旅游产业,使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可以有力地推 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铜仁市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安平.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中共贵州省 委党校学报,2008,(2). [3]方平安.加快铜仁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中共铜仁地 委党校学报.200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