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2020-10-10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10年第2期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总第58期)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经济与管理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 区路基”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西 南宁530012) 摘 要 论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探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思路与模 式,指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隐忧;强调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以保护性和控制性并举的思路进行,提出了民 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政府指导和社区参与的原则。 关键词 贵州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1033(2010)02—0181—04 地处黔东南的贵州从江县是侗族、苗族、水族、壮族等 寨边巨杉,古枫林木的陪衬,更显出别具一格的侗寨景色。 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村寨分布在全县各地,形成丰富的 1988年,增冲鼓楼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民族村寨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从 1.3小黄侗寨 村寨的选址、布局形式、建筑结构、建筑选材到整体造型和 位于高增乡小黄村,662户,3179人,距县城25公里。 外形装饰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科学性、艺术 侗寨山环水绕,侗家吊脚楼错落有致,鼓楼、花桥点缀其间, 性和实用性,凝聚在建筑符号中的本民族文化内涵是深厚 “小桥流水人家”的桃源画卷展现无余。小黄还是远近闻名 浓郁的;承载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更是 的侗歌之乡,其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声”、“清泉闪光之 多彩斑斓的。 音乐”。小黄拥有千人大歌演唱队伍,规模宏大。每到傍晚 时分,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侗民赶着黄牛回到村寨,此时, 1 从江典型民族村寨的资源分布 黄牛的闷叫声、姑娘小伙的歌声、牛腿琴声悠然响起,一日 1.1岜沙苗寨 的疲劳在这优美的歌声沐浴下骤然消失得无影无踪。1996 位于丙妹镇岜沙村,距县城7.5kin,榕(江)一从(江) 年,小黄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公路穿寨而过。全村共有5个自然寨,371户,2061人。这 1.4高脚瑶寨 里的苗族乡民依然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风貌,保留着明清 位于西山镇高脚村,分中寨和老寨。以瑶寨木楼群、倒 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服装服饰。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 栽松、石牛和石耙、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场、瑶浴、民俗风情等 百褶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自己绣制的 为主要旅游吸弓i物。村寨身居高山,成片的竹海连绵起伏, 彩锦,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男人们梳着小辫,头挽发髻, 山间泉水流淌不息,四季景色变化无常,甚是迷人。 腰间别着砍刀,肩头挎着猎枪,虽然山里早已没有走兽飞禽 可打,但男人出门时仍喜欢带着猎枪,枪已成了他们的随身 2 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 饰物。 从江县目前已进行旅游开发的民族村寨有岜沙、小黄、 岜沙苗族有吃新节、芦笙节、映山红节、鬼节等节日,有 银潭和高增,民族村寨旅游得到初步开发,已初见成效。 斗牛、吃相思、荡秋千、跳芦笙、集体围猎、成年剃发仪式等 2.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风俗,有奇特的竹编饭盒、精美的手工钢制针盒、刺绣猎袋、 由于旅游的开发促进了民族村寨道路、消防、供水、通 牛角火药筒等民间工艺品。 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基本都修建了旅游厕所、统 1.2增冲侗寨 一的供水管网、硬化了道路和广场,配套停车场,既服务了 位于从江县西北往洞乡增冲村,距县城70kin。侗寨 游客,又方便了当地居民,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辖2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72户,1256人,杂居着侗、 2.2接待设施基本配备 汉、苗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98 。该侗寨已有600多 配套完善了岜沙、小黄和银潭的游客服务中心。岜沙 年的历史,寨子山环水绕,寨中屹立着一座巨杉似的楼 共有5家接待服务点,设有客房21间共45张床位,同时配 阁——增冲鼓楼,它被“干栏式”的侗寨吊脚木楼民宅层层 套有小型会议室一个和行李寄存处、小卖部、餐饮部、从江 包围,与寨边潺潺小溪流上的三座风雨桥,浑然一体,加上 民族工艺品店等设施,还设有岜沙民间用品、生活用品、耕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从江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区路基(1977一),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开发与研究工作。 2010年第2期 (总第58期)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区路基/文 作用品、狩猎用品、纺织用品等陈列室。银潭开辟有1家民 的当属建筑风貌保护与居民追求现代人居环境之间的矛 越来 间用品陈列室,3家农家乐共32张床位。小黄共有25家 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歌堂旅社共150张床位,农家餐馆可提供500人同时就餐。 越多的居民在新建住宅时摈弃传统的木楼建筑,采用现代 2.3 民族文化得到挖掘 的钢筋混凝土,追求现代的人居生活环境,破坏了原有的建 通过旅游的开发,促进岜沙苗族、小黄和银潭的侗族文 筑风貌,导致了建筑风貌保护和居民追求现代人居环境间 化的挖掘,促进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独特的民 的矛盾。1"13 族习俗得到保护。岜沙组建了两支各约3O人的业余表演 队伍,排练有枪手鸣枪、铁炮迎宾、祭树仪式、镰刀剃头、迎 3.2传统技艺的继承忧虑 侗族工匠无论修建多么复杂的民居、鼓楼和风雨桥都 新娘、荡秋千、芦笙舞蹈、斗牛拉牯等风土表演节目;银潭的 无需图纸,仅凭~根画有特殊符号的半边竹竿(俗称“香 业余表演队约有25人,主要表演节目有芦笙舞、迎新娘、荡 竿”)和两扎五寸左右的短竹签就能修建,他们以代代传承 秋千、侗族大歌等;小黄则主要以表演侗族大歌为主,曾组 方式完成其建筑技艺的继承发展。这种方式无法保证侗族 织过千人侗族大歌表演。 建筑技艺的有效继承,同时限制其吸纳百川,发扬光大。一 2.4管理不断完善 些编织、刺绣、绘画等工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难以传承, 制定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有关标准与相应的管理办 也有失传的危险。[2 法,规范与指导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如制定了《从江县餐 3.3火灾隐患严重 饮业、旅店业旅游定点接待管理办法》、《从江县旅游定点接 由于传统民居都是木结构,建筑密度也大,而且都在房 待单位评定标准》、《从江县重点民族旅游村寨文明卫生管 间内设有火塘,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其后 理办法》、《民族风情表演队管理暂行办法》、《民族风情表演 果相当严重,损失很大,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待制度》等管理办法与制度。 3.4 民族文化继承问题 成立了岜沙、银潭、小黄民族旅游村寨管理接待服务 民族文化传播形式一般少有文字,都是以口口相传的 站,并派员驻站办公,积极引导、指导群众发展旅游,努力创 办优秀旅游示范村,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 方式流传。由于新一代年轻人对其热情的减弱,同时缺乏 专门的学校教育,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继承发展的情况不 发展。同时还为民族风情表演队配备办公室。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村寨旅游开发骨干到 容乐观。如侗族地区懂得侗戏、讲古、唱得一腔悠扬侗族大 外地考察学习,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厨师和旅游 歌、吹得一手好芦笙的年青人在减少。一方面是受到现代 接待学习。 文明的冲击,另一方面与民族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有关,如侗 2.5旅游开放初有成效 族大歌、曲艺、侗戏、民问舞蹈等,缺少发展资金及参与意 从江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取得 识,没有形成品牌意识。 了一定的成效,不仅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同时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 4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思考 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村寨基础设施和环 4.1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思路 境卫生条件。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促进村寨与外界的交 4.1.1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 流,也宣传了从江。据统计,2007年岜沙、小黄、银潭和增 结合 冲四个民族村寨的旅游总收入达到2988万元。民族村寨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旅游开发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之一,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了环境卫生、村容整洁;城乡之间、 从江县民族村寨旅游获得初步开发,成效也比较明显, 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旅游加强 由于开发时间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了交流和沟通,既促进了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 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 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加速实现“生产发 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档次与接待服务水平 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 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旅游村寨环境卫生条件需要进一 新农村建设目标。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步改善,深层次开发不够,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设,将旅游民族村寨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 3 从江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 4.1.2村寨旅游开发生态博物馆化 3.1 少数建筑风貌重建破坏 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结合起 因自然灾害或年久失修毁灭后的建筑经恢复,其风貌 来,促进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目 已不同于前。为提高人居质量,现代的民族建筑用了大量 的。通过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动态地保护民族村寨和传统民 的混凝土等新式建筑材料,从保持建筑原始风貌角度来看, 族文化,使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混凝土桥、砖瓦房的出现;供电 促进民族村寨社会经济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别将小 通讯等公用设施的引入,破坏了建筑的原始风貌。最严重 黄、岜沙、秋卡建设为从江侗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生态博物 】82 2010年第2期 (总第58期) 馆。[ ‘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区路基/文 民俗文化传统保存较好,村寨风貌协调统一,生态环境良 好,具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价值。 (2)开发方式。以保护为主,适度发展徒步旅游和科考 4.1.3突出重点,精品带动 从江县民族村寨资源丰富,在旅游开发中重点突出特 色民族村寨,重点打造一批民族村寨,将岜沙、小黄、巨洞等 旅游,通过政府引导、教育村民进行保护,为以后旅游发展 民族村寨建设成从江县精品民族旅游村寨,形成品牌,通过 提供后续资源。 品牌带动其他村寨的旅游开发。 4.1.4联动开发,共同发展 (3)建设内容。基本上不作建设,进行建筑风貌控制。 民俗文化保护。 (4)目标市场:散客,主要是科考游客和背包游客。 (5)目标村寨。高吊、宰船、登面、高仟、岜扒等。 在从江县内,各民族村寨分别突出各自特色,进行互补 性开发,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从江民族旅游品牌,做大从江 旅游。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榕江、黎平 的合作发展,共同打造黎从榕民族风情旅游区。同时加强 与广西、湖南周边省民族地区的合作,联动开发侗区的旅游 资源,实现侗区民族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 4.2民族村寨的开发模式[5] 根据民族村寨的资源特性、旅游资源价值、可进人性、 村寨规模及其承载力等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特色及其开 发潜力,最后选择合适的旅游开发模式。 4.2.1初具条件的开放型村寨 (1)开发条件。村寨的可进入性较好,离交通干线或县 城较近,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自然朴实的原生特 色,能较好地满足游客欣赏和体验民俗文化的需要,目前已 经对游客开放。 (2)开发方式。利用原生的民族村寨和自然生态环境, 提供村寨游览观光,民俗风情参与性体验和餐饮住宿服务, 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开辟经营农家餐馆和农家旅社,制作和 销售旅游工艺品,参与民俗表演。 (3)建设内容。道路、广场、停车场建设,消防和供水系 统,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居民家庭“三改”(改水、改厨、改 厕)工程,村寨环境整治、村寨风貌控制、沼气入户等环境工 程;民俗陈列室、民族工艺品店、农家餐馆、农家旅馆、游客 中心等旅游设施,进行旅游服务培训。 (4)目标市场。各层次游客,以团队为主,散客为辅。 (5)目标村寨。岜沙、小黄、银潭、巨洞、高增、龙图等。 4.2.2需要长期控制型村寨 (1)开发条件。村寨风貌特色突出,景观环境良好,民 俗特色文化浓郁,离交通干线有一定距离,目前未进行旅游 开发,以后开发也需要进行规模控制。 (2)开发方式。在保持民族村寨原生的自然和社会环 境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接待设施,不需要大兴土木,只在原 有的基础上略加改造,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村民进行简单 的旅游接待培训,接待游客。 (3)建设内容。村寨环境整治,游览道路整修,停车场 建设,旅游厕所、旅游商店、消防和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和 必要的旅游设施。 (4)目标市场。以散客为主,小型团队为辅。 (5)目标村寨。占里、增冲、秋卡、田底、流架、銮里、银 良等。 4.2.3保护型村寨 (1)开发条件。没有进行开发的原生性较好的村寨。 1 83 4.3 民族村寨旅游活动的组织 4.3.1观赏型旅游项目 主要包括组织游客参观村寨风貌、建筑、居民活动等具 有旅游吸引力的景物;组织民族传统服饰表演,民俗活动表 演,如对歌、侗族大歌、吹芦笙等;民俗陈列室参观;村寨周 边生态环境游览等。 4.3.2参与型旅游项目 为游客提供可参与的民俗娱乐活动、节庆活动、民族歌 舞等极具旅游价值的活动项目。如参与性的歌舞表演,喝 拦路酒,迎新娘民俗表演,荡秋千等。 4.3.3体验型旅游项目 游客通过感官进行感知、感受和体验特有民俗文化以 及富有民俗特色的仪式等活动。主要有侗族、苗族等民族 特色饮食,如酸鱼、酸肉、烤鱼、油茶等原料及烹饪方式,民 族服饰的穿着体验,瑶族药浴体验,芦笙、琵琶等工艺品制 作体验,刺绣、织布、纺纱、染布等生活体验。 4.4民族村寨旅游项目的控制 4.4.1强化管理,制定相关政策 强化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各种管 理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例如: (1)民族村寨接待表演的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 (2)村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3)旅游民族村寨建设标准,参考星级酒店的做法设立 星级民族旅游村寨; (4)民族村寨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办法; (5)村寨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办法。 4.4.2 经营民族风味的控制原则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 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旅游景区个 体工商户监督管理办法》; (2)突出民族风味与民族特色; (3)价格合理,卫生条件合格,待客热情。 4.4.3经营家庭旅馆的控制 (1)传统的吊脚木楼; (2)清洁的床上用品; (3)独立的卫浴设施,卫生方便; (4)待客热情,服务周到。 4.4.4游客行为规范[ ] 制定和倡导游客文明行为规范,让所有的游客都尊重 当地文化和文化资源,尽量减少对当地的影响。广泛对游 2010年第2期 (总第58期)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区路基/文 ]I=客进行宣传。主要对游客提出如下劝诫: 的财产被利用,自身不但不能从中受益还要忍受由于旅游 开发带来的消极影响时,便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 对抗行为。因此应考虑适当给予其一定经济利益作为对打 (1)不要从村民手中购买祖传的珠宝和传家宝; (2)禁止购买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3)禁止在村寨内攀折树枝; (4)进入民居前要作自我介绍并获得允许; 扰其日常生活的补偿,或让其参与旅游开发活动并参与利 益分配。有能力者还可以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就业机会和 商业机会,以及优先被雇佣的权利等。而对游客直接开放 的民居每天还能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并拥有在家中对游 客销售旅游商品和土特产品的特权。[8 5.2.3参与景区的共同管理与保护 在村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在景区景点自身的管理 上,应考虑让村寨居民参与,把居民与民俗旅游开发挂钩, (5)拍照前要征求意见且不能主动给钱; (6)在村民家中做客时,记得偿付食宿费用; (7)请勿酗酒或有侵略性行为; (8)在村寨里大声喧哗是不礼貌的; (9)当众或在村民家里接吻都是无礼的。 5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府指导与社区参与 5.1政府指导 使居民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态度直接与其经济利益挂钩,这 样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民俗文化,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环境 有利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村寨旅游牵涉面广,必须实行政府指导型发展战略,发 卫生,5.2.4社区参与方式与内容 挥政府在规划开发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在规划管理,政策制 定,道路、给排水、环卫、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 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和内容主要有加人民俗 销,教育培训,重点示范等方面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协调、扶 表演队参与民俗表演,提供旅游住宿、餐饮服务,经营旅游 传统工艺制作,参与 持和管理作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规范村寨旅游发 商品,村寨导游,接受旅游教育和培训,展,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协调、持续发展。 5.2社区参与 5.2.1参与村寨旅游开发决策 旅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如停车场管理、游客中心服务、民 俗活动组织、环境卫生管理等。 村寨居民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决策并不意味着他们 就是决策者,而是在有些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能否进行开发、 6 结束语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地理与气候环境条件 如何进行开发、如何参与同旅游活动相关的服务等问题上, 的不同,人们逐渐创造出了适应生活居住环境的建筑。随 通过居民的参与来了解他们的心理,综合众人意见,使民俗 着社会的变迁,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渐形成,聚居地逐渐 文化旅游开发符合民意,以保证得到村寨居民的积极配合 形成了适应环境而具有特色文化的民族村寨。黔东南得天 并保存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并不是人 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多民族杂居和睦交融,产生了和而不 人直接参与决策,主要是通过居民代表和村委会的方式来 同的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它具有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多元 表达他们的共同意愿。 性,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文化的典型范例。旅游开发后 可以给这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效果。 5.2.2参与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分配 居民作为村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之一,承 所以,从江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 担了民俗文化开发(特别是直接牵涉村寨居民自身财产的 真做好长期性的旅游开发规划,严格执行按规划制定的实 旅游产品开发)及过程中的各项隐性成本,如资源、环境、社 施方案,确保当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发挥民族群众 会成本等。若不考虑他们的要求,让其眼睁睁地看到自己 的积极性,在保护性和控制性并举的思路下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陈志华.乡土建筑保护十议[A],张复合.建筑史论文集(第17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黄蔚.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话[N],贵州日报,2003—07—09. 周晓芳,肖玲.生态博物馆——实现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EB/OL].地理天空网站. 秦雯.生态博物馆“保鲜”民族文化[N].广西日报,2004—05—19.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174—175,180—182. 张柏如.侗族建筑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陈兴贵.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3):98. 黄海珠.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黄亮.浅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理念[J-I.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7). (责任编辑李卫华) 1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