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六章 小学生学习心理

2024-03-08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六章 小学生学习心理

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因经验而导致个体行为和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直变化的过程。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是由经验和实践引起的。

 学习的分类:

➢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品德的形成)

➢ 加涅的学习分类(言语信息,陈述性言语;智慧技能,“如何做”;认知策略,计划;动作技能;态度)

➢ 布鲁姆的学习分类(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 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校应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指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特点:(6、间接、兼顾、计划、目的、游戏、强制)

➢ 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形的经验,而不是去发现学习。

➢ 不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技能、方法、策略,还培养人格、道德、智能。

➢ 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 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小学学习目标有掌握阅读、写作、计算能力。

➢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形式,经历游戏——半游戏半学习——学习的过渡。

➢ 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具有强制性;小学生要参加一些非兴趣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课堂有教学要求是必须到达的,并有留级制度,不合格要重新学习。

 小学儿童的学习心理?

(具体性、好奇、好玩、自制力)

➢ 小学阶段,更多地通过实物、模型、形象性语言的直觉感知,对学习材料直接操作。

低年级,具体思维,对概念、原理的掌握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高年级,抽象思维发展,但对概念的掌握仍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

➢ 好奇心强。小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具体、新颖的事物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学中多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好玩、好动。小学生精力充沛,好玩,喜欢活动。教学中,在课堂上,要利用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传播知识,让儿童在无意间学习知识;课堂外,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多注意、多观察,在学中玩。

➢ 缺乏坚持性。自制力、意志力不强,使学生缺少坚持性。低年级,不能控制学习,对一些非兴趣学习活动持续时间短,注意力不集中;高年级,责任感、义务感发展,对有难度任务,能控制不分心直到任务完成。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分为: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学派、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学派

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现在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在不断盲目的尝试、减少错误中形成的。

在不断的减少错误次数,增加正确次数的过程中,联结得到巩固。

称尝试——错误说、试误——联结说。

(1、 练习律,应用律:学习者的不断使用,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加强;失用律,反之。

(2、 效果律,学习者得到满意的效果,联结就会加强;反之

(3、 准备律,学习过程,学习者处于准备状态,联结加强;反之,联结减弱

 斯金纳的(操作性作用说)(与经典条件说 对立)

➢ 实验:斯金纳箱

➢ 人和动物的行为分类: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随机刺激产生的;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产生的。学习是操作行为。

➢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基本原理——强化。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因为强化结果。重要的刺激是反映之后的强化物,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物。

强化分类:正强化,对有感兴趣行为的加强;负强化,对非兴趣行为的消除。

强化程序:次数的比率,可变比率、固定比率;时间间隔,固定时距、可变时距;可变比率、可变时距利于强化。

➢ 程序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将问题分为很多小的问题,作为刺激;学生的回答,作为反应;信息的反馈,作为强化。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纠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学能力、个别差异教学。

认知学派理论

 苛勒的顿悟学说?(德国;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认知)

➢ 实验:叠箱实验,接竿实验

➢ 苛勒认为,学习非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顿悟产生的。学习是在个体内部构造的完形,完形:对事物式样、关系的认识。学习是一种知识重组,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而非试误过程,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顿悟。在做出外显反应之前,在内部进行类似“验证假说”的过程,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对情景全局的知觉,完形的组织过程。

➢ 教学建议:教师应引导认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

 布鲁姆的认知——结构说?

➢ 布鲁姆认为学习应以发现学习为主,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称为:认知——发现说;认知——结构说

他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是一个逐层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把新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 教学建议:1、强调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思维能力;不应该对学生表扬,强调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 学习过程分为:获得、转化、评价。

(获得:新知识的获得,在原有知识上增加、修改、提炼;转化,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把学到的知识转换成其它形式,以适应新的学习任务;评价,知识获得方法是否得

当,运用是否正确,知识是否合理)

➢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有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容易记忆,能更好的迁移,促进学习积极性,促进儿童的创作力和智力。

➢ 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是教学的最好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既包括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也包括用自己大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 发现学习的步骤: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兴趣。2、分析问题的能否解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3、分析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开阔学生的思路。4、帮助学生收集能解决问题的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5、根据收集的材料,论证问题、材料,提出论点。6、对论点进行考察、评估,使问题得以解决。

➢ 评价:优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探索精神。缺点,不能保证教学的深度、进度;浪费时间;需要相当的知识储备。

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说?

➢ 学习分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 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中的有关观念之间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实质:与旧知识有联系;非人为,新旧知识建立一种逻辑关系,不是任意的。(学完长方形面积,知道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产生条件:1、个体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心向。2、新旧知识之间有一定联系。3、学习者主动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逻辑联系。

➢ 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以符号为主要形象的学习,如词语、识数。概念学习,对同一类事物特征的概括,意义学习的核心,如三角形的特征。命题学习,概念组合的复合句子,通过句子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面积,需要知道长、宽。)

➢ 强调有意义接受学习。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大量的接受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知识是定论的、已经形成的,教材里的知识;接受学习可以使机械的,也可以是意义的。

➢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上课之前,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他是一个抽象性材料,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包容性,可以使一个句子、定理、概念;为学习新知识建立一个“锚位”、固定点,在已经学习和需要学习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分类:比较组织者,新旧知识之间有可以关联的观念,但不是很清晰,设计一个针对新旧异同点进行比较的组织者;陈述组织者,新旧知识没有能关联的概念,提出一个高度包容性的组织者,引导新知识。

第二节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特征或内部动力。

由内驱力、诱因组成。内驱力,内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部力量;诱因,满足这个需要的物体、情境、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强化功能、指向功能。

 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动机,便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部动力;维持和发动学习活动并指向一定目标。

 学习动机分类:(奥苏泊尔这个贱人分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掌握、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内部动机;求知欲、好奇心。

(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不是看重学习本身,把学业看成赢 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自尊心、荣誉感;与未来学业、职业目标有关;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从老师、家长、同伴那里获得表扬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

 诱因分类:积极的诱因、消极的诱因。

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 动机的分类:(近景、远景;内部、外部;一般、特殊

➢ 近景的直接动机,对学习结果感兴趣,持续时间短;远景的间接动机,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持续时间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内部动机,自身奖励所维持的动机,学习目标指向活动本身,兴趣,求知欲;

外部动机,由外部奖励所维持动机。内部动机,主动;外部动机,被动。

➢ 一般动机,对许多学习活动,稳定、持久,对不同的课程学科。

具体动机,对一门学科,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动机。

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类,行为主义学派观点,强化论;

第二类,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需要层次论;

第三类,认知学派,成就动机论、成败归因论、自我效能论;

 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

动机是强化的结果,强化可以增强学习过程某种反应发生的概率,使行为和刺激之间的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在学习中,受到强化的学生,将会进一步增强学习型动机;相反之。行为主义强调是外部动机作用。缺点,直强调外部动机作用,而忽略人的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 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受需要的驱使。

➢ 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前四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才会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有多种需要并存,并有主次之分,人们追求学习就是追求自我实现,个体价值、情感潜能得以发

挥。

➢ 学生只有阿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下,才能进行学习,所以要创设民主、温馨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爱与尊重;只有让学生感到民主、轻松地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理解、尊重,他就会愿意学习、乐于接受新观念、乐于创造和冒险。

➢ 教学建议:创造一个良好的承认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自己不会因为出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学生只有在这种缺失性需要获得满足后,才会不断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 成就动机理论(默里、阿克金森、麦克来伦)

➢ 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 成就动机两种倾向组合: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 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追求成功的主观可能性+诱因价值;

➢ 追求成功选择50%难度;避免失败选择或难或易的任务。

➢ 教学建议:对追求成功者,给一定难度的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对避免失败者,减少竞争、成功及时表扬、不可公开批评。)

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概念: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结果的推断的过程,每个人对于成功或失败都有不

同的解释、理解。

➢ 三维六因: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身心状况、运气好坏、外部环境;(内部,能力、努力、身心)(稳定,能力、工作难度)(可控,努力);

➢ 核心:把成功归于稳定的内部因素(能力),能产生下一次成功的期望,情绪反应产生自豪感);把失败归于不稳定因素(努力),失败产生失落,成功激发斗志,能动性)

 自我效能论(班杜拉)

概念:个体是否具有通过努力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 影响因素:1、原有经验,成功经验影响对下一次任务和期待情况,正确的归因方式利于形成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经验,当看到和自己能力接近的人处于成功情景,便相信自己处于相同情境并能获得成功。3、言语劝说,正确有效的劝说能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4、情绪唤起,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会降低自我效能的判断。

➢ 自我效能在学习中影响:1、决定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活动的选择性;选择挑战性高的活动。2、影响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高效能产生较强自信心,困难面前不退缩,敢于挑战困难,实现目标。3、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相信学习能力,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成功;反之,感到不足,丧失自信心,不能完成任务。4、影响情绪状态;情绪饱满、信心十足、注意集中;反之,垂体丧气、内心焦虑、担忧恐惧。

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给学生一定难度的任务,但可以通过努力完成;会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能动性,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 问题:1、小而又具体,学生的具体思维决定,学习任务要小而明确,能让学生明确目标。2、新颖性,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完成任务。3、一定难度,难度超过50%的任务利于学生产生能动性。4、启发性,任务必须能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帮助,启发思维,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

➢ 教学建议:1、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新旧知识的联系。2、分析学生原有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起点能力接受水平。

✓ 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有效及时的反馈学习信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肯定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信心;或者看 到自己的缺点,激发改进缺点的上进心,从而扬长避短,完善学习能力。

➢ 反馈类型:1、社会性反馈,来自父母、老师、学生的评价。2、象征性反馈,以符号形式出现,如“A,优秀”;3、标准性反馈,学生的成绩或排名位置。4、标准性反馈,学生的正确的学习行为的反馈。

➢ 教学建议: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直到和目标的差距,是否偏离目标;指导哪些是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行为。

✓ 教师正确评价,适当表扬或批评

鼓励和评价能让学生产生信心,肯定自己的能力,产生学习动机;

➢ 1、过鼓励,少批评;应对学生在鼓励中加以评价、批评,知名目标;在批评中,加以鼓励,不让学生灰心。2、根据不同的学习成绩,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及时鼓励他们的成绩,可定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兴趣要给予肯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的不足要多批评,不让他们骄傲;3、根据评价历史情况,对于缺点少的学生,要多指出他们的不足,鼓励他们及时改正;对于缺点多的学生,要肯定他们的改进。4、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对于初中生鼓励、评价要适中;对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对于自信心强的学生要以批评为主;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

✓ 利用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竞赛:在学生对自尊的需要和获得成就动机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共同合作、奋发向上的一种手段。

➢ 竞赛的缺点:1、过多的竞赛让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身心负担、学业负担加重。2、过多的竞赛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心理。3、复杂的课程,过多的竞赛、考试,让学生力不从心,高度焦虑。4、不利于集体精神的培养,竞赛队不合作是一种鼓励,是同伴关系变得相互仇视、不帮助的关系。

➢ 如何使竞赛发挥更好的作用?

1、 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单一的竞赛形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发挥,多样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信心,如:唱歌、跳舞、运动。

2、 开始多种奖励,可以设置高、中、低三个级别奖励,让个人有成功的体验;或设立一些参与奖、鼓励奖等。

3、 竞赛次数要适量、程度适中,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4、 团队竞赛,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同伴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产生对同伴过多的依赖、责任产生分散。

✓ 利用原有兴趣和动机迁移

动机迁移:其他活动动机向学习动机迁移,或学习的一种形式的动机向另一种形式迁移。

 1、分析原有的学习动机是否合理。2、寻找新旧动机的共同之处。3、强化共同,让学生体会新动机的兴趣、重要性。4、导向新知识,利用以后的有利因素建立新旧联结,帮助学生导向成功。

第三节 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 学习策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特征:1、为了学习目的,主动制钉。2、有关学习过程。3、有效学习必须的。4、学习计划,包括规则和方法。

 学习策略分布树: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 复述策略(复述、写字、做记录、高声阅读、画线)

 精加工策略(想象、类比、做笔记、记忆术、提问)

 组织策略(列提纲、分类)

➢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 计划策略(设疑、设目标、浏览)

 监视策略(集中注意、领会监视、自我监视)

 调节策略(变换阅读速度、重复阅读、复查)

➢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策略、环境策略、努力策略、寻求帮助策略)

 时间策略(时间表、目标)

 环境策略(平静、整洁的环境;适合自己)

 努力策略(成败归因、努力、树信心)

 寻求帮助策略(教师、家长;小组学习、个别指导;书籍、媒体)。

 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基本功能加工,分门别类存储。

➢ 复述策略: 对已经掌握的只是重复记忆的过程(阅读,写字)

(1、分时复习,家庭作业;2、及时复习,先快后慢;3、过度学习,150%;4、过感觉参与复习,视觉、听觉动手;5、防止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学习知识的前后影响;6、利用首因、近因效应,重点在课前段讲、小结在课尾讲;)

➢ 精加工策略: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理解新知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相关性建立逻辑联系。(1、类比,利用相同、异同点;负数的学习,联系买东西。2、记忆术,利用想象建立联系;位置记忆、缩略词、谐音法、想象法。3、笔记,先留四分之一地方;做听课内容;做自己的笔记。4、提问,自我提问效果优于教师提问。)

➢ 组织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归类。(1、归类策略,利用知识同类特征进行分类。2、列提纲,分析学习内容;对内容分章节标注;利用提纲解决问题。)

 元认知策略:对认知的认知过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干的怎么样、监督。

➢ 计划策略;根据学习目的,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进一步名曲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发发,预计学习效果,选择学习策略及策略评价。

➢ 监视策略:对学习过程的进展程度,目标是否达成进行监督。(1、领会策略,变换阅读速度、大致理解、忽略、重点段落掌握。2、注意策略(是否达到目标、偏离目标;自我激励、完成任务可以玩)

➢ 调节策略:对于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采取补救措施,选择学习策略。(如:作文修改、阅读重读、解题变换思路)

 资源管理策略:对学习资源的管理。

➢ 时间管理:制定时间表,1、劳逸结合。2、一个小时一个阶段。3、利用白天时间。4、抓准时间的边角。5、不同学科交替进行。

➢ 环境管理:干净,整洁;中度噪音;光照柔和;布置简单,色彩不显眼。

➢ 努力管理:成败归因;能力肯定;自我激励;树信心。

➢ 寻求帮助:网上、电视、媒体、同学老师家长的指点、鼓励。

 教学策略的教学原则?

➢ 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 内化性,将学习策略内化成能力,才能在学习中主动应用。

➢ 生成性,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重新加工,产生新的东西,不是利用已有经验。

➢ 特定性,与学习内容,个体特征相适应;内容要符合年龄特征、学习动机。

➢ 有效性,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上,监视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便确定学习策略是否有效。

第四节 小学生的学习迁移

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1、时间影响:顺序迁移、逆向迁移;2、积极、消极因素:正迁移、负迁移。3、是否同一水平:水平、横向迁移;纵向、垂直迁移,高级对低级。

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 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 形式训练说(官能训练说)

概念:心理是由意志、记忆力、思维、推理等能力组成,每个官能有不同的能力,一个官能的发展将促使另一个官能的形成。迁移是在官能发展中形成的,重视学习形式,不重视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即官能能力是可以永久保存的。

优点: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缺点:只注重学习形式,不看重学习内容。

 共同要素说(共同成分说)(桑代克)

实验:形状知觉训练。

含义:只有特殊经验、有用的习惯、态度才能发生迁移。

条件:学习知识、情境中有共同要素才能发生迁移。

缺点: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没有认识到。优点:重视应用学科,与实践相结合。

 经验类化说(贾德)

实验:水下击靶。

含义:有共同要素只是基础,旧知识的概化程度影响迁移;旧知识的概化程度越高,迁移的范围越大;又称概况化的理论。

缺点:经验类化只是条件之一;只看到了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没有看到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

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学派)

实验:小鸡(或幼儿)觅食。

含义:不单是掌握各要素或各原理,而是对要素关系、关系整体的把握,以及与实际的联系。迁移是对关系的顿悟,特别是对手段——目的的察觉。

 意义学习迁移(奥苏泊尔)

含义:迁移是在意义学习中产生的,以认知结构为中介,旧知识不直接作用于新知识,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间接的影响新知识。

原有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影响迁移的形成:(1、可利用性,原认知结构有同化新知识的观念。2、可辨别性,原认知结构中的观念与新知识能清晰辨别,可辨别性越大,新知识

越能保持、越巩固,避免影响。3、稳定性,原认知结构观念稳定、清晰,越能为新知识提供固定点、适当的关系,越促进新的学习。)

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 相似性,新旧知识的相似特征,如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动机;相似性越大,越容易发生迁移。相似性分类(1、表面特征相似,如:具体事情的内容。2、结构特性的相似,如:原理、规则、事件之间的关系)

➢ 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迁移的程度和迁移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1、原有认知结构知识越丰富,越容易发生迁移。2、概括化,水平越高,越能反应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越能迁移;迁移的范围越广。3、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迁移的问题上)

➢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心向,具有进行迁移的心理准备;定势,迁移前重复的学习经验对迁移的影响,“量杯实验”,分为:促进、阻碍;具体分析问题情境,利用有利定势,打破僵化定势。

 小学生儿童迁移能力的培养?

(5、理解、组织、实践、自主、策略)

➢ 深入理解知识。只有深入理解知识,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 知识结构化。知识有组织、顺序的排列,才能在使用知识时有效的取出知识;教学内容要有高概括性、广泛有力、包容性的基本原理,为结构化提供固定点;提出与原理有关的事例,加强理解。

➢ 实践、应用。迁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小学生要通过不断练习,是知识自动化,形成迁移能力;教学中,利用已学知识去探索,学以致用。

➢ 自主吸收、组织新知识。利用逻辑关系,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吸收和组织新知识。

➢ 掌握规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1、越特定知识、学科相结合的技能,如工具书。2、可以通用的策略知识,如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促进迁移的关键所在。

第五节 小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 创造力: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分类:再创造、类创造。以发散思维的特征为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 发散思维特征:

(1、流畅性,答案多少。例:能说出砖的大量用处。2、独创性,独到的答案。例:对问题的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砖的粉可以绘画。3、变通性(灵活性),答案的范围,例:能说出砖的普通用处和特殊用处)

 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

(准备、酝酿、豁朗、验证)

(准备期,材料大量收集,做准备工作;酝酿期,思考答案,遇到答案,经历百思不得其解;豁朗期,找到答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验证期,结论是否正确)

 创造力、智力的关系?

(1、高创造力要有高智商,100-130之间。2、低创造力即可以高智商,也可以低智商。3、高智商既有高创造力,又有低创造力;4、低创造力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 创造力、成绩的关系?

(1、创造力高的学生,可能成绩不太好,经常调皮,不守纪律。2、优秀的学生创造力不一定高。)

 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 创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育人环境

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任务,只有在低级满足以后,高级才能得到需要。小学生感觉到安全、爱、尊重,才能更好的去求知、创造。(1、教师创设支持、容忍思维标新立异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里安全和自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型。2、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自我表现、自由探索空间,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表扬,促进创造力的发展。3、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学生友好的合作与竞争,促进思考、拓展思路、激发创造性。)

 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很难创造;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利机会,让创造力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

 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我国考试制度过于传统,缺少考察学生发散思维的试题;应在考试内容上,设立创新型考题,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 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它促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主动的常识和探索;学生会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注意保护;老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得到鼓励赞赏。

 接触个体对答错题的恐惧心理。高创造性的人在进行创造活动时,情绪异常冷静、平稳。学生怕犯错误,而畏首畏尾、循规蹈矩。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全盘否定,而要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索、冒险、挑战。

 鼓励独创性、创新精神。自古以来都遵循中庸之道,人们总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不要出格,这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支持学生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诠释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非逻辑思维能力指不太遵守传统逻辑、逻辑规律不易认清的思维方式。方法:1、鼓励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大胆探索,不拘泥常规答案。2、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尽量让他们有猜测成功的体验。3、

应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活动。4、交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方法,如:用纸、笔记录自己想法。5、树立创造性思维的榜样,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 发散思维训练。(1、用途思维扩散,以某一物品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说出它的用途。2、结构扩散,以某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3、方法扩散,解决问题、制造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4、形态扩散,以事物的形态(颜色、味道)为扩散点,想出利用该形状的各种可能性,如:用红色可以做什么。

 推测、假设训练。推测,假设。(推测,1、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物的推测。如:无结局的故事,推测结果。2、将要发生的事物推测,利用一切情景推测将要发生的事。

假设,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如何管理学校。)

 自我设计训练。一般设计、重要设计。(一般设计,1—2节课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些小制作、节日设计。

 头脑风暴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尽可能的想出所有的解决问题,同时不做任何评论,直到所有的答案找到为止。原则:1、自由奔放,畅所欲言。2、延缓评价,提出方法不做评价。3、追求数量,鼓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不强调质量。4、融合改善,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改进和补充,完善最佳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