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心得体会

2021-08-15 来源:欧得旅游网

  人类进入21世纪,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中,学生知识的来源是很多,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之外,学生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有电视,报纸,各种刊物杂志,互联网等等,丰富多彩现代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经验经过教师的特意加工,然后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切身感受到生活探究的成功与快乐,而且也会让语文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搜集——思考——实践”。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围绕课文,结合主题学习,搜集生活资料,浏览相关信息,甄别出与课文相关的资源,整理好预习笔记。

  预习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在学习每一单元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超前预习课文,一方面要求其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文化、信息等资源,并作出适当的筛选和整理,整理预习笔记,以便在集中教学时共享。

  课前预习资源的搜集甄别与整理,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

  二、开放的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在集中教学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每一部分时,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利用和内化资源的过程,我根据学习课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合理运用学生甄别好的资源整合教学,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生群体所共享,从而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学生自学、互学,教师导学,人人参与的立体多向式交流,扩大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学生知识容量,在多维互动中形成了新的意义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学时就要运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来理解有关语句。在集体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先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上下文、

  网络信息资源来展开讨论,综合处理有关信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搜集的资源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地提供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屏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分析、处理、利用这些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到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感悟到收集怎样的资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如何更好地扩大阅读量,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还要在这一环节体现出来。我们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在课后自行搜集、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探索一:搜集整理父辈祖辈的童年故事、歌谣、童谣。

  由于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学生们已经很难体验祖辈父辈的艰辛生活。于是我让他们搜集整理爷爷、奶奶、父母等的童年故事、歌谣、童谣,感知他们生活的苦乐,从而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珍惜亲人间的真爱。

  例如:学习《月光启蒙》这课时,我让学生搜集他们父母爷爷奶奶等的童年故事,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整理他们唱得童谣歌谣,听他们的故事,想象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生活资源交流时,全班55人竟有53人整理记录了五个以上的故事或童谣,有6位同学超过了20篇,20多位同学整理了10篇以上,他们无不表现出对父母家人的感激。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时,学生对课文中“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有了更深层的领会与感悟。

  探索二:走向大自然,走向田野,参加生产劳动。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行行色色的动植物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想象素材,而生产劳动则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艰辛,收获到家人对丰收的期盼之情。例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到田野中去观察记录各种动植物的名字、形态、生活环境等,讲它们有趣的故事。学生的双休日过的更加丰富多彩,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体会到了到自然中万物自由自在生存的道理。在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劳动经过,描述未来的收获。有的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展示自己的标本图片等,脸上的自豪之情难以掩饰。在进一步的学习课文中,对“祖父的园子”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与亲人相伴相随是多么美妙的体会便不言而喻了。

  探索三:观察记录家人的生活。

  家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家庭的和谐,家人的幸福。因此,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家人的关爱之情,我让他们抓住家人的行动,记录他们的举动,体会他们的用心。

  例如:学习《爱如茉莉》这一课时,大家都觉得“爱”是人人都很熟悉的一个字,是一个让人温暖,但又无法触摸,无法用语言去述说的。于是我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亲人间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体会他们为对方的付出和关爱。在课堂上,我没有刻意的去讲课文,而是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观察记录和体验,没想到学生竟纷纷交谈起来,把家人对自己的关心说得生动感人,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我就势进行点拨课文中的“真爱就像茉莉”的内涵,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

  课文毕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作品,不能只关注生活中的类似的事情而忽视了课文,要把握好课上交流与课下的体验整理,利用学生的体验去把握课文的重点、点拨课文的难点,才能把握好课文的教与学活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对不同的课文采取适当的、贴合其内容的教学方法,比简单的就课文学课文,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生活资源的有效应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研究统一。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生活化这种模式,全体学生都能热情高涨地参与体验、交流,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更高了,增加了教和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想象性,学生的思维活动扩大了空间,同时适应了学生的生长需要,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了“简简单单学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