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草原鼢鼠_鼢鼠_瞎老鼠_地老鼠_原鼢鼠_中华鼢鼠_瞎目鼠子_高原鼢鼠_达乌里鼢鼠_外贝加尔鼢鼠百科图

2024-04-10 来源:欧得旅游网

草原鼢鼠:别名鼢鼠_瞎老鼠_地老鼠_原鼢鼠_中华鼢鼠_瞎目鼠子_高原鼢鼠_达乌里鼢鼠_外贝加尔鼢鼠,为啮齿目、瞎鼠科、鼢鼠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蒙古、俄罗斯。野生于各种土质比较松软的草原、农田以及灌丛、半荒漠地区的草地上。1776年命名。国外学者将其列为瞎鼠科,而我国学者则沿用传统分类,将其划归仓鼠科。对农、林、牧业有一定危害,尤其是苜蓿草,偶有窜入耕地可咬坏禾苗,窜入园田危害大葱、马铃薯等,对幼林也有危害。

地下生活的中大型啮齿类动物,极少到地面,全天活动,夜间比较活跃。有怕风畏光、堵塞开放洞道的习性,当洞穴被打开时,它会很快推土封洞。其皮张轻柔,毛色致密,可制作儿童衣、帽和袖口,售价很高。肉可食,亦作药用。

科目分类:啮齿;生存环境:草原;颜色分类:灰色_棕色;性情分类:野性;最大体型:27cm;毛型长度:中等;寿命年限:10年;适宜温度:18℃±8℃;食物饲料:杂食

草原鼢鼠形态特征:

体长15-27cm。外形与东北鼢鼠相似,但尾较长,其上被白色短毛。前爪粗大,第三趾上的爪长约10-20cm。眼小,耳隐于被毛下。毛色较淡,一般为银灰色略带淡赭色,上下唇均为白色。头顶,背部与体倔的毛色相似,毛干灰色,毛尖赭色。腹面毛干灰色,先尖污白色,尾及后足背方均被白色短毛。

草原鼢鼠生活习性:

5-9月为活动高峰期。居住地较固定,活动范围也很局限。只有在大旱或降雨过多的特殊年份,才会出现由高处向低处或由低处向高处迁移的习性,迁巢距离一般不超过1000m。感觉非常灵敏,能在地下感知地面轻微的动静,并迅速逃离活动地点,当地面沉寂安静后,才再次恢复活动。不冬眠,越冬洞巢室距地表较深,一般在1-2m处,最深可达2.5m以上。

草原鼢鼠饲养方法:

洞穴较复杂,洞系由洞道、巢室、仓库、厕所,以及废弃堵塞的盲端组成。地表无洞口,洞道距地面一般10-15cm,洞道较长。洞内有仓库多个,巢室1-3个。以植物为食,喜食根茎禾草的地下部分及含水量较多的鳞茎、肉质根型植物的根部,如赖草、羊草、百合、黄芩、山葱等。秋季觅食产生的土堆大多呈无序排列,土堆的数量及位置,大多都与喜食植物的分布有关。

草原鼢鼠雌雄分辨:

幼兽毛色较深,颈、背部为棕黄色。

草原鼢鼠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6月,5月份雌鼠妊娠率最高,每年繁殖1次,每窝产仔平均2-4只,7月上旬即可见到活动的幼鼠。

显示全文